一说到聆听,让我想起三十年前,在IBM的销售学校,教官问:“销售最重要的技能是什么?”
大家七嘴八舌,我自然要努力答个“与众不同”的,好像答的是“风度”?年深日久记不清了。一阵叽喳嘈杂过后,教官淡定说道:“是‘聆听’。”
在销售学校里,即使给你的模拟练习,只是卖一根铅笔,也要首先询问并聆听客户的需求。当时,为了通过培训考试,所有学员都一丝不苟地照章练习,也就都能习惯且自然地做出职业的“聆听状”,不然考试通不过啊。
而对领导来说,聆听就比较难了。你想想,过去你做下属的时候,和领导说话,总有些话,你是会藏起来的,因为对方毕竟是领导,你会担心他对你有看法。那自然而然,说话就会小心谨慎一些。
我以前做高管时,总是听下属一句半句的就打断:“你的问题是不是...?”因为基本判断都差不到哪儿去,下属也自然就点头称是,原本打算说的也就咽回去了。然后我就1、2、3给指示,给方法。貌似高效,但未必了解了问题的全貌,也没给下属主动思考的机会。就算我哪次没打断,下属也会尽量“简洁”地说些他认为的要点,以免招我烦。
那怎么做,才能从下属“小心翼翼”的表达中,听出真实意图呢?
这就是教练的专业技能了。教练最重要的就是聆听,这也是我这十年来做教练,最得意、最受益的功夫。具体来说,就是你在跟下属沟通的过程中,尤其是大段沟通的时候,聆听听的不只是内容,还有其中的情绪,以及未说出来的、深层的意图。我们把这三个层面,叫做3F聆听,Fact、Feeling、Focus,即事实、情绪和意图。什么意思?
1、3F聆听
这其实是说,当我们在聆听对方一整段表达时,其实是要分离出三个要素:
- 在他的描述中,有哪些属于事实?
- 有哪些表达了情绪?
- 这些事实和情绪,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意图?
为什么要有这个区分?作为管理者,你的目标是带领团队完成业绩目标。当下属来找你的时候,这三个要素往往夹杂在一起,往往就会干扰你对事实和下属意图的判断,你就没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那怎么区分呢?我们来看个情景。这个情景是一个公司负责渠道整合的中台部门总监跟教练的对话,这个部门总监遇到的问题是,“各方面军”的老大不搭理、不买账。
- 教练:拿了“金牌令箭”之后,你都做了些什么?
- 客户:首先,召集开会。第一次会议大家基本都到了,然后宣讲整合路线图、时间表、任务要求,讲得都很清楚。第二次会议,参会人员就稀稀拉拉了,时间表的任务基本都没按时完成,每个人的理由都一卡车,哼,都是老江湖了!
- 教练:他们为什么不想来呢?
- 客户:还不就是不愿自己的地盘和权力受影响!
- 教练:是他们自己说的,还是你觉得的?
- 吴士宏:这个部门总监瞬间接不上话,从脖子慢慢往上红起来。
好,请问,在这个场景中,你听到了哪些事实、情绪和意图?
这三者经常会混在一起,在上面这个场景中也是如此。咱们一个个来看。
情绪,就是我们那些心理感受的外在表现。高兴、难过、失望、焦虑,这些都是情绪。 在刚才这段对话中,当他说“每个人的理由都一卡车,哼,都是老江湖了!”,我们明显感受到,这个部门总监是有不满和愤怒的情绪的。
那什么是事实?
那些可考证,可追溯,不受主观判断影响的内容,就是事实。但事实往往可能会跟情绪夹杂在一起出现,比如第一句,“第二次会议,参会人员就稀稀拉拉了”,这是事实,可追溯、可考证。但里面也有很强烈的情绪。
那这句话里有意图吗?也有,他作为这个会议的召集人,他必须要完成他的使命和目标。
从这个场景中,你可能对这三个要素,就有些具体的感知了。但在实际聆听的时候,要分清楚这三个要素,是有难度的。下面咱们具体来看。
首先,怎么分清一件事,是事实,还是对方的主观判断?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像我刚刚场景中的教练那样直接提问,“是他们自己说的,还是你觉得的?是你确认过的事实吗?”这样,对方大概率会有两种可能的反应,一种是斩钉截铁地确认,还有一种就是,他自己也会意识到,其实只是自己的主观推断。
第二,了解了事实,剥离了情绪之后,怎么判断对方真实的意图?
有的时候,对方的真实想法,是会藏起来的。比如之前找我辅导的一个女高管,我形容她“长得像模特般精致,干活像民工般粗旷。”她找我辅导的主题是,如何和新换的上级相处。她也举了很多例子,比如说,她的上级总是拐弯抹角地问一些在她看来不沾边的问题,她认为这是上级对她不信任。后来有一次她终于奋起反抗了,她伶牙俐齿地和这个上级讲了一通道理,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
表面上,看起来她的情绪是对上级不信任的不满。但实际上,是她在跟上级沟通中,很想占上风,她有点看不上现在的领导。这一点,可能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你看,这个时候,对管理者就有挑战了。要想辨别出对方的真实意图,你不能光从表面上听她讲了什么,而是要剥开事实和情绪,让意图呈现出来。具体怎么做到呢?我们来听一小段真实的对话。这段对话的背景是项目经理小杨来找他的领导王总。
- 小杨:头,这事儿我尽心了,但我是没办法了。
- 王总:小杨,别急,你说来听听。
- 小杨:这个项目本来说让我们和运营部配合,就能够月底交活儿,但是现在我们产品已经出来了,但是运营愣说自己做不了,那他们做不了,我这没法交代啊。所以这事儿月底完不成,头您可千万别怪我,这不是我的问题。
好,对话听完了,咱们试着把事实和情绪剥离开来。
这段对话里,事实是,这是一个分工完成的项目,小杨认为她自己做完了她的工作,但是她认为跟她配合的部门不配合。
情绪是,小杨很焦急,也很愤怒。
那她的意图,其实就能分析出来了,她担心不按时配合,部门目标就不能按时完成,希望领导能给予帮助。
但这个时候,怎么确保咱们的判断是对的呢?
我教你一个小技巧。
你可以等他说完的时候,加上一句,“我总结一下,我刚才听到的是什么和什么,如果具备这几个资源,你就有把握完成任务,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请注意,这里的关键点,是根据你的理解,转述一遍对方刚才说的意思。一定得是转述,不能复述。复述是将对方的话再重复一遍,这是没有建设性的,而且很容易有质疑的感觉,“你刚刚说的我没听清,你再说一遍!”,这样会让下属紧张的,还怀疑自己表达有问题。
但转述就意味着,你说的是你听到的,自己的理解 ,那你确认的时候通常会这样问:“我确认一下,你说的是什么什么,不知道我理解的是否有误?”这其实也会引导下属去思考,你说的到底是不是她想的意图。
另外,转述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地提到下属抱怨的细节,这样容易让他又陷在情绪中。教练式关注的是问题解决,关注的是未来,不停在当下,更不必纠结过去。
当然,如果你还担心,确实还有些意图没听到,或者下属想让你解决,但是没说出来。这时候你也可以开放地询问他:
- “还有哪些重要的,我没听到吗?”
- “还有哪些是你要表达的?”
- “还有哪些是你很希望达成的?”
这样,我们就能确保聆听到下属的真实意图了。
说到这,你也可能会好奇,下属来找我们沟通,咱们用得着这么复杂吗?还要聆听这个聆听那个的。
其实,我之前就是个反面案例,我做管理者的时候 ,下属进来说:“我负责的项目遇到什么问题了。”我会立马直接这么回答,“嗨,就这事儿,你就这么这么做,听懂了吗?”要听懂还好,但他如果没懂,也不敢再问第二遍了。等过两天,又一脸愁容地来找我了。
你看,我以为他是不会做所以来问我。实际上,他是碰到一些关系问题了,但我没有听出他的真实意图,实际上我也没听,就直接给了建议。结果就是,下属陷入情绪内耗不说,还耽误了项目进度。
所以,千万记住,当你发现自己一上来就密集输出的时候,停一停,先听听你的下属真正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2、小结
我们来总结一下,作为管理者,我们一定要学会深度聆听,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完整的判断和下一步决策。聆听的时候,你可以使用3F聆听,听到一段话的时候,在脑海里,迅速区分出Fact、Feeling、Focus,即事实、情绪和意图。
具体怎么区分呢?可以用两个问题来区分。
-
第一个问题是,你说的这个信息,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你认为的?用这个问题把情绪和事实区分开。
-
第二个问题是,我听到的是什么什么,我可以这么理解吗?这个问题,用来确定下属真实意图。
-
但要注意的是,要转述,不要复述。
<<<《得到-吴士宏·教练式领导力》学习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