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说:“人间嗜好,大美无言。”
在他的世界里,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就美之自身言之,则一切优美,皆存于形式之对称变化及调和。
在先生的眼中,以本性所爱成就自己,以本真之美静观人生,在《美学三境》这本书中,作者阐明了自己对于美学三境的具体认知。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自然之境。
在电影《一代宗师》当中,宫二曾经说过武学的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和这三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谚语常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先生说,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
美之为物,不关于吾人之利害者也。普通人看美,一分美人,二分美物。但是这两种美的标准,又因人而已,难以统称。
陶渊明退隐之后,才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句子。可见,美这种东西又因人的境遇不同而转换。
最初的美,总是太个人,太主观。
有朋友说屈原跳江是,精神之美,这是士大夫不屈的风骨,是大美。
但是又有朋友说,屈原很可能是因为心中愤懑,郁结太重,用现代话解释就是抑郁而决。
看来美这种东西,也受时代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到了先生的无我之境,就会发现,人在事外,更客观更理性。
有人说,古人相交多因与才华。所以即便是心怀叵测,身边也有幕僚生死相随,为的就是个知己而乐。
这个或许有点偏执,笔者不太能苟同。
在书中,作者写了一篇柏拉图的文章。
大哲学家幼时受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潜心研究学术,鄙视当时社会的屠夫之举。后跟随苏格拉底十年之久。
在他学成之际,思想不被接受。经历了众多的磨难之后才迎来了喜欢他的君主。
这有点像孔圣人当初游说列国,多年被驱逐,被利用,几经辗转才得以救世。
他们的身上,多少可以体现先生说的第三境,自然之境。
以无我之境始以自然之境终。
要是以物美来看三境的话,会更难一些。
先生在书中提到,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
先生引《红楼梦》为例,谈它在美学之上的价值。
说它和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的悲剧。
但是在悲剧之中,又分三种,一是由极恶之人,竭尽全力的行恶;二是盲目者自身造成的悲剧。三是由于人物的关系,不得终。
第三种悲剧恰恰是宝黛二人的写照。
悲剧也有一种美,那大概是缺憾之美,无力之美、叹息之美吧。
在先生的眼中,美不是功利的,美是无用的。
他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
之前听过一位教授讲,朋友的无用,只有你把朋友当作无用之人,那么朋友之间才是纯碎的,单一的,可享受的。
大抵美也是如此吧!
自然之美大多无用,甚至还有点过于无用。可是,越是不被人破坏,不被人探访的自然之境地,越是最美的存在,因为自然,因为原始,因为天成。
美,本身是一种境界。
有人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从来不觉得自己美,只是在不同的人眼中,彰显出不同的美来。
心中有美者,一切皆美。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会看到不同的美。假若你能在任何时候,发现美,欣赏美,那么,你一定是一位豁达之人。
《美学三境》中,沿用了很多王国维先生的原文。大多以白话为主,阅读稍微有点难度,但是,正是如此,恰恰能让阅读者发现文字之美,不止一种。
古人以文定天下,定器物,定关系。文字本身并没有特殊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笔下,就能焕发出不同的意境来,这也是人生的一大美事。
先生的美学三境,可以从学业、职业、生活三大境遇去解读,去学习。美是一件妙事,也是一件幸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