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是我国梆子声腔系统的一个重要支脉,也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它脱胎于山陕梆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流入河北,经河北人民的语言音调、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的浸润,形成了有自身鲜明性格的新剧种,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河北梆子的唱腔音乐同其他剧种一样,是带有唱词的旋律,旋律整体是五声基础上的七声性徵调式,音阶结构体现调式特征,决定旋律的音高构成。河北梆子旋律的支点为宫、徵四五度音程。河北梆子的节奏律动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态:
1.闪板节奏,戏剧音乐中的“板”指强拍,“眼”指弱拍和次强拍。河北梆子音乐常常采用眼起板落的节奏形态,以避免重要唱词与板和梆子敲击声的无端碰撞而影响基本唱词的清晰性。这种个性化的切分节奏一方面可打破节拍内部固有的强弱规律,另一方面可使音乐情绪不断发展、产生动力。
2.顶板节奏:与闪板节奏相对应,因其“有板无眼”而形成只有强拍没有弱拍的节奏形态。“跺板”就属于顶板节奏,这种节奏体现了燕赵人民刚直不阿、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
3.散板节奏:河北梆子的散板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属于“散打散唱”,另一种则属于“紧打慢唱”。散打散唱一般用于结构的开始或结束处,有起、落意义;紧打慢唱则常常用于结构的3/4处,起催人奋进、造成高潮的作用。
同时,河北梆子唱腔属于典型的板腔体系,由各种不同的板式组成。可分为主体板式和附属板式。主体板式在音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附属板式起辅助作用,二者结合构筑河北梆子音乐板式的完整体系。主体板式:依速度特征可分为慢、中、快、散四种类型。组合原则:主体板式中,不同的板式可独立成篇,也可相互组合。独立成篇的板式结构规模较小,情绪表达集中;不同板式组合而成的段落结构规模较大,情绪变化丰富。附属板式不能独立存在,而是根据戏剧情节的需要起引入、转接或收束作用。板式的组合原则为散、慢、中、快、散。
河北梆子在形成之初,其主要伴奏乐器为二股弦,随着河北梆衄子的形成,其伴奏乐器由二股弦变化为板胡类乐器。另一方面,板胡的出现是否是源于河北梆子?现代,板胡广泛应用于各个梆子腔剧种中。除河北梆子外,包括秦腔、蒲剧、晋剧、豫剧、评剧、吕剧、山东梆子等。依现有资料来看,河北梆子是最早使用板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剧种。评剧、吕剧等现代形成的剧种不必多论;秦腔、河南梆子,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才以板胡代替二股弦;晋剧现今依然板胡与二股弦并用。《中华乐器大典》一书则明确写出:“它(板胡)是梆子腔戏曲的主奏乐器,最初用于河北梆子伴奏,之后逐渐流行开来”。板胡与二股弦之所以成为两种乐器,必然由于其二者在形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琴弦的材质上。二股弦使用皮弦,音色高亢尖锐,板胡则用丝弦,音色较为嘹亮清脆。徐晓霞在《中国古代圆筒类拉弦乐器形制演变研究》中评价到:“因为使用的弦质有所不同,(板胡)与二股弦相比声音风格却要稍柔和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