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继续反思如何建立个人的系统思维知识体系。
千头万绪,并不十分清晰的个人定位,也就不急于马上给自己贴标签。从简单的量入为出开始,从梳理输入系统开始。
建立系统思维知识体系—I.输入首先是选取顺手有效的工具,信息流混杂对准确的获取想要的输入无益。多方比较后选取“Evernote”,把专注力放在“简洁精准”上,因此只把时间花费在常用的功能上。利用X-mind cloud 建立了知识库存储结构,为了恪守做减法的原则,最后在“Evernote”中进一步甄选出3个维度工作,个人发展和生活进行了笔记本分类。
建立系统思维知识体系—I.输入 建立系统思维知识体系—I.输入最重要的是在此明确的建立了一个“Inbox”机制,即及时输入的自省区域,如图所示,我把目前几个个人生活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输入端口列出,并要求自己当日进来的内容必须按照分类进行二次阅读并完成个性化笔记整理,进而将初步消化吸收的内容从“Inbox”中移出到上述三个分类的笔记中归档。这样做的好处:
每天的输入必须限时转化消化处理的笔记,而不只停留在收藏夹里的信息。然后把输入交给时间,慢慢发酵。
有了限时转化这个步骤,对输入就不得不更加慎重选择,内容冗长,类型重复,无关紧要的也就在止于第一次阅读,不会再收藏。
分类汇总后,根据一段时间的积累,可以根据笔记的分布统计技术上识别自己的特长。
某种类型的笔记输出量越多越稳定就往往潜藏着自己某种适合的专长。
利用“Evernote”打通多媒介输入,不再使用多种收藏方式。利用“Evernote”公众号绑定账户功能可以实现微信,思维导图,扫描信息和其他一些主流输入媒介的笔记保存。如此一来,实现一个端口输入的结构,简洁明了,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转化输出上。也为日后搜寻节约时间,即实现一个大型的笔记本组收纳全部内容。
有关搜寻方面的益处,有兴趣的可以参见前Google首席信息官道格拉斯·梅丽尔的《Google工作管理术》。
建立系统思维知识体系—I.输入还有一点是逼迫自己逐步消除纸质文档,逐渐建立直接存储电子文档的习惯。如此可以直接改善调阅查询的效率。比如一本好书,以前勾勾画画,但无法做到随时随地对书中的某些细节进行准确回忆,但电子文档却可以迅速根据书名,关键词等内容进行精准定位搜寻。特别对于尚未走出“孕傻”影响期的妈妈们来说,准确的搜寻可以抚平自信,做到精准引用。
“Evernote”清单中还有不少经典的电子模版,例如会议议程,各种时间维度的日志类模版,SMART目标,还有写作几乎涵盖主流的笔记形式,可以尽可能的缩短从纸质文档到全电子文档的过渡期。当然,作为文具控和手帐迷的同学们可以选择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建立系统思维知识体系—I.输入 建立系统思维知识体系—I.输入最后,永远不要忘记使用才是输入的目的!我的初衷是以输出倒逼输入,因此,利用记忆曲线进行规律性的复盘,并在每一次输出时使用自己前期已经笔记化处理的输入文档才让每一次的输入效能达到最大化。
每一次的输出不但需要过往输入的积累,更是进一步输入的最好契机。
总结一下,自建的输入原则:
I. 当日输入当日必输出
II.统一管理输入,无纸化为佳。
III.定期复盘,输入为输出所用。
最后,秀一下双十一的战果:
向我推荐“Evernote”及知识管理体系理念的陈华伟的训练营,干货太多,理念通透,重在内化应用。
建立系统思维知识体系—I.输入还有心向往之的泡泡视觉引导第一人毛泡泡老师的视觉元素卡片一套,希望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视觉涂鸦延伸到个性化输入和输出领域。
建立系统思维知识体系—I.输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