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真挚、自然,是我对《诗经》的初印象。《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而我最喜欢《风》的部分。风是民间的百姓在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凝结着劳动人民最真诚的情感以及当时的风俗文化,极具生活气息,时喜时悲,让人在阅读中与遥远的人们同频共振,在悠悠岁月之间找到自己的坐标,体会到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诗经·国风》里之中有非常多个人化的表达,我们也不应该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不应该用大而空的概念来相套,要尊重个体的叙述。“诗无达诂”,蒋勋也说:“所有对于诗的速食化的答案都不是真正读诗的方法,读诗最怕在诗里找答案。一个爱诗的人,是爱生活的。如果人用一两个字就能说出生命的答案,是会害人的。生命太丰富、太复杂了,以至于到最后连是忧愁还是喜悦都不一定能分清楚。”
可以肯定的是,不论《风》中主人公是思念,或是期盼,都有强烈的情感蕴含其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劳作的农民不会每天无所事事想着吟诗作赋,只是在情感按耐不住的时候,将其歌唱出来,而这样的形式直到现在也保留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民俗之中,如客家人唱的山歌。可见,在文学发展之初,诗是承载生活的。没有生活,也就没有诗。生活要我们看到什么、在意什么,诗便讲述什么。
农耕社会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生活,在生活之上便是诗。如《芣苢》: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
本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几个连续的动词将女子采摘车前子的画面展现出来,简洁又不失生动,女子的一连串动作游刃有余,使得本诗新鲜得仿佛能闻到刚采摘下来的芣苢的气味。如今,还能在采茶女采茶的时候看见类似的场景,人们以歌互答,为劳作增添乐趣。
在农业社会中,家庭是最小的经济单位,人们昼伏夜出的劳作依赖于稳定的家庭。所以“家”是《诗经·国风》中绕不开的话题。如《汝坟》写一妇人于王室危急之时见到丈夫从远方归来而喜,并告知他父母安好。如《汝坟》:
遵彼汝坟 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 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 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 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 王室如燬
虽则如燬 父母孔迩
妇女在家焦心等待着,终于看见丈夫从远方归来了,连忙告诉他王室已陷入危急当中,但现在最重要是要照顾好父母。这样的话语放在如今,可能会被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加以指责。说是农民的“无知狭隘”,没有家国情怀。是的,农耕社会里人们能做的事情很小,小到只是看一颗颗种子发芽,所以人们也明白自己的渺小。他们早早的就明白,微小的个人在时代洪流中只能把握住能把握的事,那就是珍惜最亲近的人,保护好自己小小的家。我们的先祖早早就懂得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名言: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胜于爱生活的意义。这是当代人最缺的能力,爱着具体的人,才能将自己与生活连接,才不会不在宏大叙事中迷失自己,不会走进焦虑抑郁,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渺小,知道“人生朝露,去日苦多”,我们只能珍惜我们切实拥有的,珍惜我们能够珍惜的。
而家庭最初的构成必定是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风》之中有不少在婚礼上歌唱的诗歌,有送嫁的,如《桃夭》,是送女子出嫁的歌辞,祝福她与夫家相处和睦。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有迎娶的,如《鹊巢》,描写贵族婚礼的盛大场面。男方有所成就,建成家室,迎娶夫人而居之。
维鹊有巢 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 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 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 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 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 百两成之
这里的鹊巢鸠占不是如今我们熟知的那个故事,鸠不是霸道野蛮,鹊也不是软弱可欺。鹊爱鸠,满心欢喜期待着鸠快快来到它的巢穴,如此甜蜜可爱。
有婚前也就有婚后。《女曰鸡鸣》便是描写夫妻日常生活的一首诗:
女曰鸡鸣 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 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 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 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 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 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 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 杂佩以报之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弋言加之”,去打鸟如果打到凫和雁,就可以加菜了。“与子宜之”,我们两个人一起享用猎获,还可以喝一点酒。“弋言饮酒,与子偕老”,一起喝酒的时候心里会想,我们就这样一直到老。“与子偕老”是最朴素最动人的情感,我想就这样同你慢慢变老,没有什么夸张的东西,只是一个期盼,一个美好的愿望。它或许不够严肃,但足够温情、可爱,体现出悠悠天地间,人处世立身的概念,我不求深刻,不多要求什么,只愿与你共度这有限的时间,仅此而已。“琴瑟在御”,我们旁边有琴有瑟,可以弹来听听。“莫不静好”,有时候两个人之间不用说什么,有对“静好”的共同领悟,就会产生非常深厚的情感,体会到岁月静好。
家之下,便是最微小的个体。而有限的个体有着丰沛的情感。蒋勋说:“诗是非常通达的,在诗中可以体会生命的各个面向,你可以忽然苍老,忽然年轻,忽然喜悦,忽然忧伤,忽然是男性,忽然是女性,忽然主动,忽然被动,所有的角色都可以转化。”我们在《风》中也能感受到从千年前传来的初民的情感,那是人类永恒的无法取代的声音,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最私密的情感却是最永恒,何以见得?《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
勿翦勿伐
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
勿翦勿败
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
勿翦勿拜
召伯所说
召伯所说里写召地之人见物思人,珍惜召伯曾经憇息的甘棠树。让人想到明朝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写庭中一颗枇杷树来悼念亡妻。他并没有用写自己的悲痛,只说院子中的枇杷树是妻子死的那年亲手栽下的,现在这棵树已经长大,枝叶繁茂的样子就像伞盖一样。睹物思人,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又真实感人。《甘棠》也是如此,不要去修剪那颗甘棠树,那是召伯曾经憩息的地方。物是人非,人已逝,但植物仿佛继承了人的生命,仍继续生长着。物换星移,辽阔的天空下,小小的人儿寄托哀思的方法却是如此相似。将情感寄托在自然之中,使情感超脱了有限的个体生命,而汇入永恒的自然的长流,绵绵不绝。又如《邶风·日月》:
日居月诸 照临下土
乃如之人兮 逝不古处
胡能有定 宁不我顾
日居月诸 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 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 宁不我报
日居月诸 出自东方
乃如之人兮 德音无良
胡能有定 俾也可忘
日居月诸 东方自出
父兮母兮 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 报我不述
我认为这里对日月的描写有三层含义:一、开头起兴,写日月星辰的稳定秩序,而后写丈夫却变心,通过对比写人心不古,极具悲情。二、但尽管发生如此悲伤的事情,太阳月亮的升降却不会有任何变化。自然无法体会人的情感,哀叹自然如此冷酷无情。三、人生如远行客,人的一生也如朝露,瞬息而已,更不用说人的情感变化。逝者如斯夫,时间不会停歇,正如日月交替。而在日月之间,我们如此渺小,世事没有定数,又何必耿耿于怀?自然与人类之间便是这样的关系,大自然如此静谧,如此神奇。它宽容,默默承受人类的寄托,它不语,却慈悲。
《国风》里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止一处,其中大量植物、动物、景物的意象,也承载着不同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寄托在动物上,可以是野性的,如《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 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 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 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 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
无感我帨兮
无使尨也吠
在郊野外,远离人群的地方,一对男女邂逅了。男人将死鹿用白茅包着,诱惑怀春的少女,于是他们热烈赤裸地相拥,在野外发泄最原始的欲望。“死麕”象征着情感的野性,“白茅”象征着少女的纯洁如玉,也象征着男人对她的珍惜与小心翼翼。这首诗是野性与纯洁的碰撞,它是大胆的,也是最纯净的。它是人类文明初生的婴儿,一张洁白的纸,没有被束缚的礼教污染,只是最纯粹的爱与欲望。这里的郊野便是东方的伊甸园,这对男女是无名的亚当和夏娃,遵循着弗洛伊德本我的快乐原则,展现出人类生命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
寄托在景物上,可以是宽广而克制的,如《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 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 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 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 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樵夫思慕远方的女子,却追求不得,只想能在她出嫁时为她砍柴喂马。“汉水”“长江”的意象使得这首诗意境开阔,他和女子的距离如此宽阔,以至于不能渡过,但没有关系,我可以为她做些什么。朴素自然,又有着对心爱之人的珍重,这样一个樵夫,却有着翩翩公子的风范。他自然是有些怅惘,有些失落,但这样的情感摆在宽阔的江洋前,也化作一滴水,融于水中,他明白汉水、长江的宽广,也明白有些事无法强求。尽管我不能追求得到你,但我还能为你做一些事情,这样的哀思与自然的宽阔融为一体,使得全诗哀而不伤,因为在难过的时候还有希望。这里的水的意象,是自然的万物,是世间一切无法横绝的阻碍,它不同于《蒹葭》的伊人在水一方,它不是寻寻觅觅的追求,而是淡然的超脱,诗人看到了天地间人的渺小与无能为力,但又给了人们温情的希望,颇有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色彩,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我们的初民便有这样的大智慧,他们爱生活,正如爱自然世界的一切。他们不与自然割裂,深深地明白人在宇宙间的渺小,如朝露,如蜉蝣。
《风》寄托在植物上的情感更为复杂。而植物意象也常与女子形象相结合,如《摽有梅》:
摽有梅 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摽有梅 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
摽有梅 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 迨其谓之
本诗写在收梅子的季节,女子希望及时而嫁。她热烈地追求爱情,她对爱情的向往,天真烂漫,令人动容。这里成熟的梅子,也恰似到了适婚年龄的女子,二者作比,可见《风》之中,植物与女子情感的关系。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说:“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叶片无数,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所以,远古先民将花朵盛开、枝叶茂密、果实丰盈的植物作为女阴的象征,实行崇拜,以祈求自身生殖繁盛、繁衍不息。”《唐风·椒聊》、《卫风·木瓜》等诗篇中的植物也有此意。《唐风·椒聊》中用花椒的果实“蕃衍盈升”,《卫风·木瓜》中的瓜果多籽,都是象征女性的生殖能力。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椒类多子,所以古人常用来比女人。” “然疑女子以果实为求偶之媒介,亦兼取其繁殖性能之象征意义。掷人果实,即寓贻人嗣胤之意。故女欲事人者,即以 果实掷之其人以表诚也。”用植物意象象征女子,是对生命的热爱,让人感受到初民淳朴热情的民风。
《风》之中还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女子形象。性格刚烈,勇敢追求爱情的女子,如《柏舟》:
汎彼柏舟 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 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汎彼柏舟 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 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也有默默等待心爱之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如《式微》:
式微 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 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更有自由勇敢的女子,无惧无悔地追求爱,如《北风》:
北风其凉 雨雪其雱
惠而好我 携手同行
其虚其邪 既亟只且
北风其喈 雨雪其霏
惠而好我 携手同归
其虚其邪 既亟只且
莫赤匪狐 莫黑匪乌
惠而好我 携手同车
其虚其邪 既亟只且
本诗多解释为国家危乱,民众相约急忙逃离。或解为少妇不堪暴虐的丈夫而急与情人私奔。但我却觉得这里只是写了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女子拉着重要的人的手,奔向未知的远方。这首诗美得像朴赞郁电影《小姐》的结尾,又像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茫茫一片白雪中,两个人相携相伴,奔赴远方。前途如何?他们不关心,只知道此时此刻,有你有我,足够安心。这又怎一个“痴”字了得?但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类永远有着对自由、对爱的无限向往。
无数的个体组成完整的社会,《风》之中也有对社会风貌的描述,如《溱洧》:
溱与洧 方涣涣兮
士与女 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 浏其清矣
士与女 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将谑
赠之以勺药
本诗写郑国三月三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边游春欢会时发生的爱情故事。按照郑国风俗,每年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在两河岸边举行盛大的聚会,男女游人如织。有的到河边洗浴祓除不祥,有的借此机会进行交流,谈情说爱,寻找自己满意的对象。遇见喜欢的人就赠予一朵洁白无瑕的芍药,象征着对心爱之人的心也纯洁无垢,也象征心爱之人是如芍药一般美好的存在。清新自然,让人感受到当时人们淳朴善良的民风,读来有种淡淡的欣喜。犹如走进桃花源,让人抛却尘世的烦恼,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简单。
《诗经·国风》铺开了一幅劳动人民的生活图景,其中的主人公大多无名无姓,他们可以是任何人,而现代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也可以在任何一首诗里找到自己的归属,将本难以落脚的情绪安抚、安放。因为在人类的记忆深处一定有着对土地的深深眷恋,有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所以我们可以在《诗经》里找到共鸣,在这之中找到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最初最美的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