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卓越的教师吗?
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举行的“卓越高中需要什么样的高中教师”尖峰论坛上,上海一批知名高中的校长透露了他们对师资的新要求:一专多能、善于学习、有自己的风格、具备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开发课程的能力等。上海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用一句话概括为“爱教育的聪明的好人”。这样的教师无疑是卓越教师,但怎样才能成为卓越教师?
在笔者看来,只有具备以下三点才有资格成为卓越教师:一是通识基础上的专业,二是良好的教育哲学或教育理念,三是深入了解学生。
现在的教师在专业上问题多多,首先是对专业缺乏浓厚的兴趣,缺少深入探究的动力;其次是专业不够精深,即使精深也只是应付考试的精深,而不是专业本身的精深,后者要求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最后是只求专业不求通识,而通识要求教师在各方面都要有合格的见识,尤其是要有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决定一名教师教育实践的是他持有的教育哲学或教育理念,即通常所说的教育观,认清这一点很重要。教育观是关于教育是什么样的观念,是存在于一名教师头脑中最根本的观点。教师如果认为学生无需辨别只要服从教师的指令就好,就会不顾学生意见而盲目教学,甚至出现错误也浑然不觉。与此相应,教师如果认为学生无论何时都应当独立思考,就会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与学生展开对话。显然,后者才是良好的教育观。
现在人们已经认为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当然,这需要教师花足够的时间,也需要班额不能太大。遗憾的是,由于教育投入远远不足,一名教师要面对很多学生,自己微薄的收入又很难让自己安心在教育上投入足够多的时间,这就使充分了解学生成为教师普遍缺乏的素质。要知道,每个学生现在的状态都是由过去塑造的,如果不了解学生的过去,就无法理解他的现在。
当然,除了以上三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具有信仰、怀着教育的使命等素质也很重要。
康德在《论教育学》一书中指出,能够对人提出的最大、最难的问题就是教育,教育艺术是对人类来说最困难的两种发明之一。对一种真正的教育来说,要做的事非常多。笔者认为,教育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绝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教师是最值得挑战的职业,每一个卓越的人都应该挑战一下做教师。现在之所以出现做教师很容易的假象,是因为无所不在的应试教师根本就不需要教师有多专业的水准。
教育是塑造人的工作,而这项工作多是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的。因此教师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质量,三者永远成正比。可以说,无论如何强调教师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普通的待遇很难吸引到卓越的人来从教。令人欣慰的是,站在中国教育改革最前沿的上海,正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制度设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教师这个职业队伍。一方面,主管部门将通过薪酬待遇的提升,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从入门这一关开始,本市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素养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在笔者看来,这显然为教育改革找到了正确的突破口,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据了解,华东师范大学对教师培养的规格将提升到硕士研究生层次,为中学教育提供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师资,这与芬兰对教师的培养很相似。并且,上海不少学校早已向非师范生敞开大门,高水平大学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成了不少名校眼中的“香饽饽”。复旦附中、七宝中学等一批沪上名牌高中,早就有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的硕士博士以及中科院博士前来执教,甚至还吸引到海外名校毕业的海归教师前来应聘。这不禁让人感叹,教师的水平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我们必须承认,一般而言,985、211、普通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分别处于区分很明显的三个层次,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别绝不应该被忽视。我们招聘教师时,关键不在于他是否读的是师范,而是他毕业的学校。换言之,985大学非师范毕业生的水平要比普通大学师范生的水平高出很多。师范生唯一的优势可能是教学技术,但教学技术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培养,而见识往往难以培养。要知道,见识决定着一个人的水平。
当然,教育的质量也与学生本身的质量有莫大的关系。把天资很高的学生教出他应有的水平是教师的责任,如果办不到就是教师的失职。把天资平平的学生教出他更高的水平,恐怕才是教师最厉害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如何不辜负每个学生的天资而让其发展得更好?或者说如何让每个学生的天分充分发掘出来而不是屈才?就是每个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
注:文中配图源自互联网,谨此致谢。
�"���"��X3��B�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