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涛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总结了过去一年外汇收支的情况:
文章对人民币贬值压力来源做了定性:
境内机构和家庭增加境外资产或者外汇资产配置(即藏汇于民),以及境内企业偿还和境外主体减持人民币资产(即债务偿还),是当前我国资本外流的主要渠道。
不过虽然经济数据企稳,由于整个体系内债务杠杆过多,金融体系的脆弱加剧,人民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持续承压。去年近年底加强的资本管制措施,从符合常规的角度看都是暂时性的,类似美国的加息,在等待经济数据进一步企稳后将逐步解除。
临时性的管制创造了多种稀缺产品:
1)入境的外汇(例如内保外贷回流境内作为新的创汇渠道颇受欢迎);
2)境外的外汇(例如你是一个有限合伙外投的结构,可以被收购);及
3)已确定可购汇外投的通道(几乎没有了,人民币外投也被本外币一体化干掉了)。
临时性的稀缺提供了一些套利的机会,甚至是一鱼几吃的机会:比如一笔对中国境内的外币直接投资,银行希望要(外汇平衡窗口指导)、境内外投的企业希望要、地方政府也希望要,在适当的结构下,说不定在每个需求者哪里都能换取额外的收益。
![](https://img.haomeiwen.com/i3814998/b7898da3bf95dafa.jpg)
换个思路:之所以“稀缺”,是因为假设要有跨境的资金流动。其实,通过平行基金的架构可以资金投资时不跨境;或者通过类跨境换股的方式做到价值跨境但资金不跨境。
无论如何,对于市场乙方而言,稀缺的环境是加紧赚钱的难得的好时机嘿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