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又近年关,每每这时思乡之情更浓,想恋儿时那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大扫除,张灯结彩挂灯笼、喜庆洋洋过春节。孩子们穿花衣,放鞭炮。大人们舞龙灯。
大年初一,大人们在白天找来了稻草,编织好龙灯,到了晚上,村民们聚集在一起,敲锣打鼓,把龙灯上插好点上的香棍,星星点点的红色在黑夜里闪烁蜿蜒,在喧闹的人群中,在锣鼓声中,那轻盈的龙身在深邃的夜空中飞腾翻越,舞龙灯的人们却又在那一串串的鞭炮声中,慌不择路,东躲西闪,本来顺畅的龙灯,扭来扭去,舞龙灯的人高举着龙灯,在底下穿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这时,看热闹的人们总是一片欢呼雀跃。高兴地手舞足蹈。小孩子们总是踮起脚尖,四处张望。看那璀璨的烟花绽放出梦幻般的色彩,看那热闹的场景和新奇的景象。那是新年独有的味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变迁,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了,家乡就剩下一些老年人。村里的年轻人都是过年才回家去看看,而聚在一起从以前的打牌、搓麻将,到现在的玩手机、打游戏。邻居之间都很少互动,关系愈来愈淡薄。虽然回了老家却总感觉年味愈来愈淡了,去年年底的时候,年轻人聚在一起谈论着小时候,谈到了龙灯,终于几个人商量着春节舞龙灯。
新年到了,初一,大家聚在一起,在村长家找出了锣鼓敲打起来,热闹的锣鼓声唤来了村民们,大家分头找来了织龙灯的材料,手柄、锣鼓,当一切准备就绪时,却迟迟找不到稻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翻山越岭到田里去寻找稻草,走了足足几里路,都找不到稻草的影子,才发现方圆附近,已经很少有人种稻子了,没有水稻,又哪里来的稻草?荒芜的稻田蔓草横生。
就这样一场热闹的龙灯活动又在失望中取消了。人们几乎都忘了。村里都是留守的老人了,他们没有体力才会留在家乡。哪里有劳力种田呀?
不种田之后粮食尚可以买回来,但是我们传统的年味文化也不能丢,先辈们勤劳淳朴的本质不能丢,久未舞龙灯,村里的年轻人都把这传统的技艺忘的一干二净了,即使有龙灯也舞不出老一辈的那种精彩绝伦和氛围。他们想到的是举着龙灯挨家挨户地恭贺收钱。而完全没有舞龙灯的兴致。先一辈的品质和精神在我们这一辈到底遗失了什么?慢品质慢生活地情调,多了浮华与喧嚣。愿尘世中的你我都能从容淡定,慢品生活。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品质和文化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