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销售当成口若悬河地说做的人,现在是少了,至少没人会从头到尾自己一个人说完全场了。
“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是让我们少说多听!”这样的道理,很多人都听过,并且认为懂了,但真正做到的人,仍旧非常少。
大多数的人,只是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技巧,在开场的时候让对方讲两句,甚至不耐烦听人讲完整段话,就开始了长篇大论。
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是比口若悬河,唱独角戏的方法进步了不少,但本质上仍旧是换汤不换药,走了强推的路线。
自问在聆听方面,我做得算是比较好的,但若说聆听到位了,似乎还差得远了。
让我真正意识到聆听不到位的,是在最近的几次面访客户中,事情的进展似乎很差强人意,但问题出在哪里,我竟然了无头绪。
不可否认,我是有点急了,年终将近,早点完成工作,早点放假休息过年,是人之常情。
但急而不得,终归不是我要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我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仔细梳理了一遍事情的脉络,发现问题在我聆听的不够上。
聆听不够?是个很少有人关注到的问题。
聆听,要到什么程度,才叫够?它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聆听?如何厘清这个界限?
要搞清楚聆听到什么程度才够,就要知道为什么要聆听,通过聆听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大多数人理解的聆听,就是和对方套套近乎,让气氛变得熟络一点,但很明显这样做,远远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我们是通过聆听来达成销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要夺之,必先予之!满足了对方的需求,对方才会给到我们想要的。
要达这一点,就要看到,聆听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聆听的对象,要想从我们身上获取什么样的满足?
跟人沟通的时候,大多是两种情绪:一种是表达内在的需要;一种是满足情感性的需求。
先来说第一种,表达内在的需求:现实中,很多人自己也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无论你向他销售什么,或者是推荐什么,他的态度都是拒绝的、不需要的。
我们就要从跟他的沟通中,去听取他内心深层的需求。因为这些需求是潜在的,隐性的,连他自己也不太清晰的,我们不但能听懂他的语言部分表达的意思,还能明了他没有说出口的深层需求。并且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去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
他们会觉得我们比他们自己,还更懂他的时候,会信服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找到他们的需求点,产品切入点,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去填补成满足他们的需求。
销售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不用推也不用销,而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帮他们解决问题了。
第二种情况是情感性需求。
在交往过程中,有些人一见面就滔滔不绝,海阔天空,从天南,聊到地北,从张三聊到李四,从远古聊到近代。
不懂他们的需求,我们会觉得他们飘。但真正明白他们的,就知道他们想要什么。
以前,这种情况是我最怕遇到的,这让我觉得我不能引导话题的方向,被对方牵着走了,所以会想办法把那话题拉回来,但这样的结果,我是把控了话题方向,却双方都铩羽而归。
我忽略了一点,其实他们并不需要我们跟他讲什么专业的话题,他们只是在倾诉一些感受,释放一些情绪。
他们知道我们来的目的,当他们把感受和情绪释放完之后,就会主动把话题回归到我们想要谈的问题上去。
相反的,如果没有给到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把话说出来。他们的心满满的,还没有空出来的时候,是听不进我们讲的任何一句话的。
曾经有过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去找一个朋友,他本人就是一个很能推销的人,一见面我还没开口,他就跟我大销特销一通,把他在经销的所有的产品从头到尾的讲了一遍,然后他福至心灵一般,突然觉悟到,我的到来并不是为了听他销售,于是她问我今天过来找他的目的是什么?在我讲产品后,痛痛快快地和我成交了。
所以我们要知道,聆听到位,销售是水到渠成的事。
如果销售依旧进行得很艰苦,那么一定是聆听还没有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