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见度 | 走出教研的无序、无助、无聊与无奈
教研很重要,但是怎么样搞好教研?这就是很多学校领导很多学校老师所困扰的问题。
因此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个话题,我把它确立为:走出教研的无序、无助、无聊与无奈。这里我说了四个“无”,就描述了我们日常教研质量低劣的一些表现。
一、首先是无序。
无序表现在思维的无序、语言的无序和组织的无序。当我们教研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想什么、说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不知道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不知道重点说什么,次要的说什么。这样就是没有一个完整的话语体系,没有一个正常的组织程序,没有一个规范的教研流程。所以说整个教研是无序的。
二、其次是无助
因为无序,那么质量就比较低,所以我们的老师会感到很无助。我们一个人研究的时候感到很孤独,当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同伴的时候,同伴也提供不了什么帮助,这叫无助。
三、我们叫做无聊。
当别人给我们带不来什么启发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感觉到很无聊。
四、叫做无奈。
学校领导很无奈,他们不得不组织教研,但是对教研质量却没有一个保证体系。我们的老师也感到很无奈,不得不参加。但是参加了之后就很无效。
所以说,我们日常教研的实际的状况就是无序、无助、无聊和无奈。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无”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教研的内在逻辑。当没有内在逻辑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就是乱的。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如果想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就要在逻辑层面上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深入探讨。也就是说,要解决教研的逻辑问题,就要解决教学的逻辑问题,就是教学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对一些资料的学习当中,我把教学的设计概括成这么几个关键词,叫做目标—策略—评价。
1.目标
目标就是教学目标,它的本质上是学习目标。无论我们表述为学习目标还是教学目标,它在本质上都是学习目标。它所关注的是学生因为学习而带来的积极的改变,它不光是学生的学习最终到了哪里,它还包括因为学习而带来的高度差。因为学习,他现在和过去是不一样的,这是这个目标。
当然,这个目标也不仅仅包括认知,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素养等若干方面。这个目标是全方面为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立德树人的目标,是通过教学的方式来实现的目标。所以,我们对这个目标要有一种全方位的准确的理解。我们认为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目标问题。这是第一个关键词叫目标。
2.策略
策略是如何达成目标。如果说目标是一个愿望的话,那么策略就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好比说过河我们要有船或者有桥,或者别的什么办法,那么策略就是这种过河的办法。
3.评价
评价就是对于目标的回应,是我们是否达成了目标。以过河为例,你过去了吗?对这个目标要有一个回应。这是我们在教研的时候、教学的时候要回答的一些基本问题,他是以目标为中心的。
在2012年以来,我们北京合学教育研究院带领将近30所学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带领学校搞好教研,带领学校搞好教研就是要构建一个教研和教学的内在的逻辑,就是以目标为中心,以目标——策略——评价为话语体系一个逻辑体系,这是我们取得经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愿意把这些分享给大家。
接下来,逻辑体系在实践层面怎么去做?
我们又给它概括成三个关键词,叫做目标的优化、呈现与达成。优化、呈现与达成,指的是教学目标,或者叫学习目标的优化、呈现与达成。
1.这里给出了三个动词,首先是优化,优就是好。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好的?
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目标是终点,过程是中间所经历的,而教学内容是我们到底教了什么?所以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互相联系的,但是又是互相区别的。现在我们说的是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内容,也不是教学过程。我们说的是教学目标的优化。有的老师对于教学目标不习惯,那么他在表述当中,他说“复习什么内容”“巩固什么内容”。这个动词“复习”和“巩固”不是目标,它是过程。通过复习,通过巩固,最终要达到什么这才是目标。所以,我们要优化目标,表现为目标的细化、简化、结构化和阶梯化。在这方面美国的专家布鲁姆、安德森、加涅、马扎诺等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他们都给开列了这方面的细目。在很多学科的课标最后的附录部分,也都给出了优化学习目标的那些行为动词。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实际上有很多可以参照的资料,总之我们要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
2.目标的呈现
对于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后要呈现出来。首先要呈现在教案上、学案上、课件上、黑板上,让我们的学生知道。所以,第二个关键词叫呈现。
呈现的最主要的价值,是让我们学生“知道”。在他知道之后,教和学的行为才能达到统一,老师和学生才能形成一个共同体。不然的话,就会出现教是一回事学是一回事,老师干老师的事学生干成自己的事。那么老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就是擦肩而过的,互不相干的。
那么,如果我们这种分析大家能够接受的话,你会想通一个道理,为什么好多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那就是因为老师和学生做的事情是不搭界的。
我们现在要做到教学目标的优化与呈现,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一个共同体,让它深度的融合。这是我说的前两个动词,叫做目标的优化和呈现。
3.最终的结果是达成。
我们说的达成,不同于某些学校搞的“堂堂清”。因为搞堂堂清,实际上是以降低要求为代价的。如果提高要求,那么好多学生就达不能达标。那么要想达标,就要降低要求,实际上这是一种假达标。
我们说的达成,是在每个环节都要达成。这就像GPS导航,不是你要达到终点,中间过程就不管了。我们说每个环节的达成,我们把它叫“环环清”。环环清是我们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以上部分,是在说实践层面上如何落实目标、策略与评价,我们把它转化为三个关键词,叫目标的优化、呈现与达成。
优质教研常态化
既然教学是这样的,那么教研就要围绕目标展开。如果说围绕目标展开我们教研的话语体系是目标、策略与评价,我们把这样的一种教研,叫做优质的教研。
在这基础上,我们设置了一种管理体制,我们通过公开课的方式,设置改前课和改后课,通过前后两次课,同一个内容的两次课的改变来检测教研的质量。这和同课异构是不一样的,同课异构是两个人去上一节课,现在我们说的是一个人去上同一个内容的两次,用同一位教师的课堂改变来呈现教研的成果,这就和以前的教研不一样了。我们要把它列成一种课表,要在一间固定的教室去进行。那么学生在这里上完课之后,老师可以去留下来进行研讨。这样一种常态化,加上前面的这种优质,我们把它加在一起,叫做“优质教研常态化”。优质教育常态化是北京合学教育研究院带领将近30所学校取得巨大进步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种优质教研常态化可以打破边界,打破地域学科学段等众多的边界,打破基础年级和毕业年级的边界。这样打破边界后,造成一种相互融通的局面。我们在这种融通的背景下,就能够培养具有融通能力的老师和具有融通能力的学生。这样,我们的学生的能力就增强了,教研就走向深入。
实践层面的三个层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深度融合
当然教学目标的优化呈现与达成,这是一个很艰巨的过程。在实践当中我们又把它概括为三个层次,就在实践当中,第一个层次是从无到有,第二层次是从有到优,第三个层次是深度融合。
1.第一阶段是从无到有。我们的合作的学校一般来说能够达到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不要求它的质量很高,但是要求它有。那么这个有和没有之间,在效果上差别已经很大了。我们不要求它的质量。
2.第二个阶段就是从有到优,做得更好。绝大多数学校要徘徊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
3.第三个阶段就是深度融合。深度融合,就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就是目标和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这个融合是非常艰难的,所以很少有老师和学校能够达到第三个层次。但是如果能够达到第一层次到第二层次,学校的变化也将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我们能够围绕目标去展开教研,那么我们可以由此去编制学科的相应的标学科能力标准细目,我们可以把它变成一种资产,去实现前后的传承。
我们就可以把教研变成一种工程。这样的话,我想它也就摆脱了教研当中的无序、无助、无聊和无奈。这是从2012年以来,我们用了这么长的时间所实践的结果,希望对大家的教研教学和学校的管理带来一些启发,谢谢大家。
教学能见度 | 走出教研的无序、无助、无聊与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