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27:“师资”的接地气儿意蕴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军的将帅不会轻易留下辙迹;善于说话的智者不会在言语上留下破绽;善于计数的高手不用筹策也能计算;善于坚守的将领不留破绽所以无法攻克;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从解开。所以有道的人总是善于人尽其才,所以他眼中没有无用之人;总是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他眼里没有无用之物。这叫作内在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导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发挥内在智慧的资材。如果不善人不尊重善人作为师者的启发与引导,善人不珍惜不善人作为材资的价值,即使绝顶聪明也注定是个糊涂蛋。这便是精深微妙的“师资”之道。
“师”字和“帅”字,只有一笔之差。天下太平马放南山后的将帅加一层约束便成了师者,生逢乱世连一张安静的书桌也无处安放时,师者揭竿而起就是将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师者要有为将帅的韬略和智慧,才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道德经》讲“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人的导师。这里所说的“善人”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道德经》指出行而“无辙迹”的是善行者,言而“无瑕谪”的是善言者,数而“不用筹策”的是善数者,闭而“无关键而不可开”的是善闭者,结而“无绳约而不可解”的是善结者。可见善行者、善言者、善数者、善闭者、善结者都是“善人”。言外之意是说精于某一方面,能做到他人难以做到程度的都是“善人”。与之相反的,徘徊、游离于某一方面门外,不能深入其中借助有限资源解决问题的人都是“不善人”。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导师,而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基础与借鉴。说到底,善人就是在不善人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人。所谓善人,就是能够突破有限资源的局限将事情做成的人,他可以做不善人的导师,更可以将“不善人”作为自己发挥内在智慧的资材,在他们止步的地方做突破和创新,借助“不善人”做突破和创新。
回头再去看那些善行者、善言者、善数者、善闭者、善结者,无不是在极端条件和要求下找到了“门道”的人。当要求行而“无辙迹”时,善行者和不善行者才区别开来。《道德经》没有具体点出“善行者”的“门道”,但这个“门道”或诀窍显然是善行者成为善行者的关键。其他诸如善言者、善数者、善闭者、善结者之类的善人无不如此。每一个都有自己的门道和诀窍,每一个都因为门道和诀窍而成为善人。
如此一来,世间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善人,另一类叫不善人。在善人眼中,人有人性,物有物性。所以,善人之善在于他的“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的本质便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一道化育万物。正因为如此,在善人眼中,天下才“无弃人”“无弃物”。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长官骂下属为“废物”的场景,从《道德经》的视角看过去,这样的长官显然不是“善人”——不是有着内在智慧的人。
一句话,在“善人”眼中,天下“无弃人”“无弃物”——天下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资材。反过来讲,“不善人”因为没有办法——困而后学,应该主动寻求善人的帮助与指引,满眼尽是“老师”才对。
“不善人”不贵其师,“善人”不爱其资,说到底都是看起来聪明的糊涂蛋。
天生万物,各个不同。人法地天而后所法的“道”是如何把“各个不同”的万物协同起来的?说到底就是这一套“师资理论”。善者爱不善者以为资,不善者爱善者以为师。各取所需,天下太平。这才是《道德经》中“师资”的接地气儿意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