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写作100天】Day 57 人间至味是清欢
写吃的怎么写?要让看的人感觉到饿,感觉到馋,感觉到垂涎欲滴,恨不得大快朵颐。明明是写一种食物,却从人的眼睛、口鼻,一直写进读者的胃里。
我们要避免把写美食写成菜谱或制作流程,因为指南式的文字会让人充满理性,虽然实用,但不会让人食指大动。
具体写吃的,有以下原则:
1-真的见过吃过,最好还看过怎么做,要是自己会做更好。
2-发自肺腑地喜欢吃,对食物有真心的喜爱。
而不在原则内的,是更真切而深厚的情感线索。比如,食物的产地、做菜和一同用餐的人,带给我们回忆的味道。
我们品尝美味,往往要全方位地调动眼、耳、鼻、舌、身、意,绝不仅仅是酸、甜、苦、辣、咸、淡那么简单。从这个意义上说,味觉的感受与体验过程,等于整体性地解构和重构我们的世界。
钱钟书说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是用文心、句眼、风骨、神髓之类的拟人化评价,以“味”论文章,会用到滋味、品味、趣味、意味、韵味、情味等词语,全都落在一个“味”字上。我们用味觉来感知一切,比如觉得“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黄庭坚读陶渊明的诗,全用吃喝来形容。“嚼”、“啜”、“啖”,三个口正好是一个“品”。诗也最适合品。音乐有声,绘画有形,形式纯粹,倚重单向度的视觉听觉,诗文却有声有色,既有音韵,又有意向和词藻,还有词和句子的质感。
林语堂说,中国菜最高的味道就是无味的笋。笋味至清,寄至味于淡泊,口感最佳,能给牙齿以“精美的抵抗力”。有点像苏东坡评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无味胜有味。
反之亦然,真味、至味、关键都在有余味,意犹未尽。那么吃一道美味,说一句“好吃极了”是最苍白无力的表达。
味觉经验有一个特点,它往往呼应勾连着我们的过去。人类的情感方程式,一缕歌声,一丝气味,一盘平常菜肴,一下子就接通了我们的往昔回忆。《说文解字》云:“尝,口味之也。”不曾吃过的,就等于不曾经过。我们对时间的感觉都已经跟味、跟舌头搭上了。这就是口弗能言的味感的秘密之所在。
味觉是一把神秘的钥匙,回味就是回忆。
所以你看,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真是一个充满幸福的主题。如果我要写一道好吃的,我会把它以诗文作比,并把它镶嵌到回忆里。
202208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