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谭”字的由来,需要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查阅了大量资料,顺手做了个表格,以方便查对使用。
汉字演变时间表注:红色为发展中的成熟期或鼎盛期,各阶段时间是根据现存的资料来定的。
陶文
陶文有两种:第一种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已具有一种“标记”和“表号”的性质,被认为是汉字的最早雏形;第二种是战国时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只有几个字,大多是印文,内容为人名、官名、地名、督造者名,吉祥语和年月等。第一种陶文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
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在山东集中发现(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2005年被发现并命名为“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考古研究发现殷商甲骨文极有可能源自85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契刻符号。
金文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自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因而又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广义的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狭义的大篆专指'籀文'。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
籀文
籀文(zhòuwén)又称“籀书”或“大篆(狭义)”,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
小篆
秦始皇统一全国文字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西汉中期以来,隶书的脱去篆体(包括结构、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