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倩彤
导师的这节课,是一篇说明文,生硬的说明文语言愣是被导师的精妙处理过后,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生动有趣。
一、趣味讲述故事
师:今天,咱就借鉴一下课本中讲故事的方法,学习怎样讲故事吸引人吧。
(1)哥伦布一回到意大利,就把这些船员起死回生的奇迹讲给医生听。(师生扮演,或学生互演)
哥伦布(生):我说医生啊,这次航海遇到了意见非常奇怪的事情。
医生(师):
哥伦布:
引导学生倾听,点评讲故事的方法。
在教导学生学习讲故事吸引人的两种方法:揭谜法和插叙后,进行的一个语言输出,让学生即学即用,能说会用,马上能进行语言反馈。
二、维生素C会说话
当维生素C听说人们叫它又是“海上凶神”,又是“坏血病”,它很不高兴。维生素C决定向人们正面介绍自己。请你为维生素C辩护一下吧。
我是维生素C,你们在哪里可以找到我呢?
如果你们不和我做朋友的话,不吃…… ,不吃……,不吃……,你们就会得“坏血病”。得了坏血病那可不是我的事情,是你——造成的。
( 这样的转换角色的方法,这既能解决学生不懂的,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更能不断渗透维生素c的作用。)
三、辩论了解插叙法。
自由朗读三个自然段。
师:这三个自然段有没有讲清楚“维生素C”的作用?
生:讲清楚了。
师:既然三个自然段讲清楚了“维生素C”,那我们就把序号⑧,改成序号③得了。作者为何画蛇添足,插入了3至7自然段?不显得累赘吗?
师:自由朗读这五个自然段。讨论一下,这五个自然段要不要留在这篇文章里。
生读后辩论。
师:宋老师的观点是,这五个自然段完全可以不用放在课文里。有和我相反的观点吗?
(有几位和我有相同的观点,咱们是一方)
现在我们来辩论一下。我方的观点是,课文不需要有3至7自然段。理由是1、2和8三个自然段已经讲清楚了“维生素c”。 对方你们的观点是课文需要这3至7自然段,理由是——
生1:有了哥伦布航海的故事,课文才会吸引人读。
师:意思是说,课文才有趣。
生2:没有课文这五个自然段,不知道维生素C在哪里有。
师:你的意思是说,1、2、8三个自然段只交待了维生素C的作用,不知道它隐藏在哪里。
生3:没有课文这五个自然段,就不知道维生素C是怎样被发现的。
师:意思是,有了这五个自然段,能体现维生素C被发现的过程。
既然大家达成了共识,我们就把序号③变回文章序号⑧吧。然后再插入:
③又一次,船队又出发了……
④那些病重的伤员为了不拖累大家……
⑤几个月过去了,哥伦布……
⑥正在这时,十几个蓬头垢面……
⑦“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正是维生素C救了那些船员的生命。
我们把插入的这段故事,就叫做“插叙”的内容。把这种插入写作的方法,就叫做“插叙”。
( 这样的先提出反方向的观点,让学生质疑,这样学生为了辩驳教师的观点就会主动看课文,主动思考,由老师带领去学变成了学生自动自觉地去学,课堂的求学气氛变得异常浓烈。)
吊住学生胃口,引导学生课后自觉学习。
早于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航海100年前,我国明朝时期有一位杰出的航海大家——郑和。他曾率领近3万名船员,驾驶200多艘船,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经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是历史上从没听说过他的船员遇到过“海上凶神”,患上“坏血病”。你知道航海家郑和是怎样解决船员们长时间航海缺乏维生素C的难题的吗?
( 学生个个求知若渴的眼睛盯着宋导师,但是这时候,导师一声下课,使得在场的孩子们一脸懵,一动不动,以为老师在故弄什么玄虚谁知老师真的要下课,问学生为什么不起立,他们都说因为我想知道答案,但是越是他们在想知道,老师便偏偏不说,这也是宋导师的 “惯用伎俩”呢!)
(学生在旁边走过的时候,一个个都好奇地说: “到底为什么啊?很想知道啊,为什么不说呢。”我就知道,导师的目的达到了。)
《维生素c的故事》听课日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