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摄影
资治通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资治通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作者: 鉴史悟道 | 来源:发表于2022-09-25 10:51 被阅读0次

    【材料】

    《资治通鉴》 汉纪 孝献皇帝 建安十八年 公元213年

    初,曹操在谯,恐滨江郡县为孙权所略,欲徙令近内,以问扬州别驾蒋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军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

    对曰:“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以来,明公威震天下,民无他志,人情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操不从。

    既而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流江,江西遂虚,合淝以南,惟有皖城。

    济后奉使诣邺,操迎见,大笑曰:“本但欲使避贼,乃更驱尽之!”拜济丹杨太守。

    【译文】

    起初,曹操在谯县时,担心沿长江一带的郡县受到孙权的侵略,打算把百姓迁往内地,问扬州别驾蒋济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曹操说:“从前,我与袁绍在官渡对战时,曾以军队强行迁徙过燕县与白马县的百姓,百姓没有走散,敌军也不敢抢掠。现在,我想把淮河南岸的百姓往北迁徙,你认为怎么样?”

    蒋济回答说:“当时敌众我寡,不强行迁徙,就会失去那些百姓。自从攻破袁绍以来,您威震天下,百姓没有二心,而且人情依恋故乡,实在不愿迁徙,我担心一定会使百姓不安。”曹操没有听从。

    不久,百姓互相转告,惊恐不安,从庐江、九江、蕲春、广陵,十余万户全部渡过长江,向东投奔孙权,长江以西便空无人烟,在合肥以南,只剩皖城还有百姓。

    后来,蒋济奉命出使到邺城,曹操当面见到他,大笑着说:“我本来只是想让百姓避开敌军,却反而把他们全驱赶到敌人那里去了!”曹操任命蒋济为丹阳郡太守。

    【解析】一、材料背景

    曹操一顿骚操作,直接将淮南搞成了无人区,皖城即皖县,只剩下皖城还有百姓了,十多万户百姓逃往江东。

    十多万户啊!按蜀汉灭国时一户3.3人算,这就是三四十万人,如果一户4到5人,就是四五十万人。

    《三国志》:“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要知道,蜀汉灭国的时候,人口清查也就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曹操一着臭棋,孙权躺赚几十万人口,当真是曹操跌倒,孙权吃饱。

    二、开展群众工作必须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

    曹操的群众工作显然没有做好,在我看来,要想做好群众工作,至少要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坚持顺应群众

    曹操之所以吃大亏,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迁徙百姓上没有顺应群众。曹操担心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人口被孙权掳掠,这很正常。

    但这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曹操想要击败江东孙权的割据势力,首先就要壮大自己,然后限制对方的发育。

    从这一点上来说,迁徙人口对统一大业是有益的,因为汉末三国经过战乱,人口锐减,不缺土地,缺的是人口,人口就像种子,谁占有的人口多,说就能快速复苏生产力,然后击败对方。

    但群众可不管这些,群众的思想,往往就比时代的精英要落后,群众是很现实的,短视的,不可能去拥护与信任与他们当前切身利益没有关系,甚至是有害的决策。

    你说要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老百姓不怎么鸟你,但你说要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都积极拥护你。

    因为剥削与压迫一直存在,老百姓司空见惯,不相信能消灭。但分田地是眼下的直接地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这就是群众的短视性。

    群众是缺乏远大理想的,而要想取得成功又必须依靠群众,所以要依靠群众团结群众,首先就必须尊重和顺应群众的切身诉求。

    曹操居庙堂之高,不知道江湖之远,之所以迁徙失败,其实就是没有尊重群众的切身利益。

    迁徙固然对统一大业有利,国家统一了群众自然能受益。但群众不管这些,群众更在乎的是眼前的利益,不想背井离乡,更不喜欢强迫让他们背井离乡的政权,因此他们情愿跑到孙权地盘上,也不配合曹操迁徙。

    所以我说,要想干成事,就既要有远视眼高瞻远瞩,又要有近视眼实事求是。有时候为了顺应群众,作为治理者就不得不降低自身的格局去迁就群众,因为没有群众的拥护你格局再高也是空中阁楼。

    所以周总理就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2.坚持引导群众

    但如果完全顺应群众,那曹操和群众没啥区别,那还要曹操干嘛呢?所以我说,顺应群众是手段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顺应群众是为了得到群众的拥护,但如果被群众牵着鼻子走,那领导者也会变得平庸且短视,所以顺应群众之后,又要引导群众。

    比如说曹操,淮南的老百姓不想离开故乡,那曹操就应该顺应群众,支持群众在家乡生产生活。

    但外部形势是客观存在的,孙权依然会来侵犯,依然会来掳掠,如果任由群众在淮南无序生活生产,那孙权来了连人带粮一起抢,那曹操这就是资敌行为,群众也会深受其害。

    所以我说,不光要顺应群众,还得引导群众,让群众在领导者正确地引导下生产生活。

    既然群众不愿意离开淮南家乡,那应该怎样?曹操就应该顺应群众,然后有序地引导群众保卫家乡,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

    要引导群众保卫家乡,这就涉及到农屯团练范畴了,即军队范畴。党指挥枪,军队是国家的暴力机器,必然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存在的。

    曹操既不能怕麻烦,也不允许群众搞团练自发组织军队。又不能强迫群众离开家乡,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在当地建立组织机构,让人民群众在组织的领导下组织军队保家卫国,但前提是确保组织对军队的掌控。

    如果领导者只顺应群众,却不引导群众,那就会造成淮南地区军队有私人化甚至是土匪化的风险,这和曹操统一全国的政策是相背离的。

    所以我说,做群众工作,不光要顺应群众,还要妥善地引导群众,在组织的领导下安居乐业,而不是听之任之。

    党的领导,是顺应群众的前提条件,如果群众不承认党的领导,那就不配当群众,而是乱民。对于乱民,这属于人民外部矛盾,必须以雷霆手段解决问题。

    3.坚持教育群众

    历史是螺旋上升的,人性虽然没有大变化,但民智也在不断地提高,受制于生产力和传播方式,古代的群众是极其短视的。

    但随着教育的普及,生产力的解放,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人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情况也越来越乐观,目光也越来越长远,越来越能够理解领导者的用心良苦。

    比如说咱们这几年的疫情,尽管党的政策影响了生产生活,影响了人民群众短期的切身利益,很多群众因此收入锐减,甚至破产。

    但对于党的防疫政策,风评基本是积极正面的,人民群众基本是非常配合的。为什么三国时期曹操连在战乱地区迁徙百姓都难以做到,而咱们现在却可以带领人民群众克服一个又一个艰巨的困难?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群众的眼光越来越长远了,群众的短期牺牲奉献精神越来越好了。

    所以我说,咱们不光应该坚持顺应群众,坚持引导群众,更应该坚持教育群众。群众不是牛马,群众是可以被教育的。

    群众之所以短视,不是因为自私自利,而是因为受到认知的局限,无法全盘思考。因此,坚持教育群众是一项伟大且艰巨的任务。群众的政治水平越高,我们就更能不断带领群众取得伟大事业的成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情,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gz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