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能“看穿”别人身上的问题,然而,这真的是问题吗?
“你读会儿书呗,你看读书多好,既可以修身养性,又可以丰富谈资”
“好啊”就是不读
“你去跑跑步吧,你需要一个健美的身材,你看你那么瘦,男的要多长一些肌肉才好看,才能给人安全感”
“哦,呵呵”
“你看你晚上总熬夜,熬夜是最伤身体的事情,早睡早起才能身体好”
“是啊”关你屁事
“你现在的工作不利于你的发展,如果你这样这样,你就能在几年几年以后怎样怎样@%&#¥……”一个深谙职场之术的资深专家说到
“是哦,可是我凭什么信你”(我还是觉得我现在更好)
……
你看,读书是好的吧,为什么他就是不读呢?健身是好的吧,为什么他就是不做的?熬夜确实伤身体啊,为什么我跟他说,他就是不听呢?他现在的工作就是不利于发展,如果按照我说的肯定五年内在事业上会有所建树,为什么就不试试我的建议呢?
是啊,他们明明就存在这些问题啊,为什么不听我的建议呢?我怎么就解决不了他身上存在的问题呢?
一、“他”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他”是谁?
他可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家人、朋友…… 我们总能看到“他”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问题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天真的以为我们可以帮他们解决掉这些问题,尤其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这种体验尤其深刻。
之前做“毕业了做什么”(一个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平台),我们的定位是缩短大学生的职业迷茫期,因为我们现在清楚的认识到如果我们在大学的时候能够尽早的开始职业体验,尽早地对自己的职业开始做规划,多读几本书 ,多做一些尝试,丰富一下自己的经历,那么我们现在的工作一定更好,我们的生活一定更好。可是我们忽略了,我们是过了几年后的他们,我们的心智已经变了。如果再回到那个年纪,我们肯定也看的不这么通透,也不会想到去做一些对自己职业生涯有帮助的事情,因为我们可能还不想知道我们跟职业的关系,只想好好的享受大学恣意的时光。
特劳特说:人的心智是海量传播的防御物,屏蔽、排斥了大部分的信息。一般而言,人的心智只能接受与其以前的知识与经验相匹配或吻合的信息。
“顾客永远是对的”,这是营销界的真理,翻译到生活中,就是,不要视图改变别人原有的认知方式和心智模式,因为每个人似乎都本能的相信唯有他自己才掌握着了解普遍真理的钥匙。
二、“他”也认同这个问题,但是他的心智告诉他这不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他”也知道读书是有好处的,但是当面对电视剧的诱惑的时候,他的心智告诉他,”我现在迫切的需要放松和休息“,所以书总是会放到一边。
人的心智能够承载的信息很容易饱和,人也只能接受有限的感觉,就像有许多牙医在给病人拔牙的时候,总是给顾客听一些劲爆的音乐,当他们沉浸在音乐中时就顾不上拔牙的焦虑和恐惧。
尤其现在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我们总是在接收到新信息的时候就忘记了原来心智里储存的信息,所以我们想让”他“关注到我们看到的他们存在的问题是很难的。
所以我们既然解决不了我们发现的问题,我们就要重新给自己定位,给我们发现的问题定位,给我们要传递的思想定位。
那么如何定位呢?
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