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环境下的管理者开了很多清单,直接告诉人们注意事项。
比如:
1.在看到前期措施的影响之前不要采取下一步的行动;
2.保持信息路径的简短和直接;
3.检查你的导航控制点,早期就要做,且要不断地做。
而马利克应对复杂性问题的思考,是基于系统控制论的,这是一条大原则。
从系统控制论的角度出发,我们怎么做到正确的行动呢?
如果你是组织的决策者,你最需要的就是新的导航系统。
面对纷繁复杂的新世界,有人想通过尽可能地占有信息和数据来掌控复杂性。
马利克说,现在我们需要的不是海量的数据,而是对数据独特的解读能力。
就像几百年前,哥白尼用“日心说”推翻“地心说”,靠的不是收集到新的观察数据,而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质疑这些数据。
我们每天都能从媒体和网络中得到无数的信息和数据,但它们的含义,以及彼此关联起来的方式才是考验我们导航能力的关键。
马利克还强调,造成目前企业导航系统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风向标错了,不应以财务数字、股票市值、股东短期利益为指标,而是要让企业管理与真实的企业价值联系起来。
把考核线拉长、拉远,才能在复杂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你是组织的管理者,那就要从控制、信息、交流与反馈这些系统的核心要义去思考。
线性管理能应对的复杂性是极为有限的,如果不转变思维,错误将成为一种常态。
马利克说,要改变过去以“管理”为导向的组织模式,形成以“协同”为导向的组织模式。
尽可能地激发每个人的特质,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为他们提供平台性资源,确保便捷的沟通机制。
这样,非线性的连接互动就会产生,进而涌现出组织层面的复杂性,以应对系统外界的复杂性。
这就是组织的生态,也是典型的“连接”重于“要素”的系统性思维。
而如果你是个人,马利克也给出了诚恳的建议。
他认为,复杂新世界的管理,首先应该是每个人的自我领导、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因为只有激活了系统中每个细胞的自组织功能,才能让组织像复杂生命体一样进化。
这时候,这本书就像穿越到马利克在他的《管理成就生活》一书中所要分享的内容,告诉我们如何卓有成效地工作,如何进行向上和向下管理。
提升个人有效性,就是提升一个人在系统中节点的功能和权重。
对于组织的复杂性,顺应而不是限制,利用而不是抗拒,这是拥有“新世界”思维方式的人所呈现的状态。
社会学家彼得·格罗斯的一句话:“管理,就是对可能性的热爱。”来表达他对于复杂性的态度,无形中提示着我们:这又将是一轮“时势造英难”,正因为一切动荡不定,现在才正是塑造未来的时候。
真的,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向,其中最大的挑战是不断激增的复杂性。
身处新旧两个世界分属于两个时代,一个是工业时代,一个是信息时代,两个世界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旧世界的管理思维,无法应对新世界的复杂性问题,混乱和迷茫源于思维方式的错位。
在新世界生存,更强的能力只能产生自更高的复杂性。
学会用复杂性来思考问题。
复杂性不仅是事物的数量增加,更是事物之间关系状态的激增。
好的复杂性思维,是要关注事物之间的关联。
世界上的事,看清背后无形的联系往往比看到事情本身更加重要。
而一个思维模型,是指参照生物体模型来变革组织模型。
生物体模型,我们容易关注到的是控制中枢和末端机体组织等有形的部分,最缺少认知,但却是最不应被忽略的,是生物体的传输通信和反馈系统。
反馈是打通系统思维的关键,反馈意味着要素之间的连接,意味着闭环,意味着迭代,它不仅会带来解决方案,还会改变组织的情绪和态度,甚至是文化价值观。
最后,无论你是组织的决策者,还是管理者,或者是个人,要在复杂新世界中行走江湖,只要围绕系统控制论的方法模型,都可以更快地找出基础策略。对于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推动组织变革,马利克的建议是:一边走,一边铺路,随着迈出探索未知世界的每一步,我们就会更多地了解接下来该怎么走,在过程中找到应对不确定性更有效的方法。因为,测试比规划更重要,试探比算法更重要。这,也是系统要以反馈来应变复杂性的目的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