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战略,下接绩效 培训就该这样搞》,已经读了一个小时了,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引人入胜。咱也转到2.0的高度,开始思考问题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3431527/ec05a20e23fa2b7d.jpg)
这个书起点很高,就像田老师说,建构主义是让你从2.0开始,而传统的认知主义教学再怎么高也也都是1.几。
总听到建构主义这个词儿,但是我感觉跟教练技术还是挺像的。这个还得深入研究。
但有一点:教练呢,经常是一对一,也有团队教练。田老师把建构主义用在培训的课堂上,这值得我们学习。毕竟培训就是培训,不是教练。
成为建构主义讲师的第三招:提问
杰克韦尔奇找管理学之父彼得杜鲁克咨询的那个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但依然是被田老师诠释的是有滋有味。画面感十足,彼得德鲁克和杰克韦尔奇跃然于纸上。
杰克韦尔奇,彼得德鲁克,我们公司现在有一个业务,他在全世界的排名也就是第五第六的样子。你说我要不要把它卖掉?
彼得德鲁克想了一会儿。如果现在世界上有一家公司,要把同样的这个第五第六名的业务卖给你,你会买吗?
杰克韦尔奇沉思了一会儿,我不买,我们是行业第一,买它无效。
彼得德鲁克说,那我刚才那个问题对于你的决定有帮助吗?
杰克韦尔奇又陷入了沉思。他终于决定要把那个业务卖掉。
“要么数一数二,要么就卖掉”。
现在很多孩子可能已经开始要考大学报志愿了。
那么杰克韦尔奇的这个战略,对于高考报志愿有什么启发呢?
你是选择数一数二的大学,但是专业不太好呢?
还是选择二本,但是专业非常热门呢?
这个就有点奇妙了凡事都得灵活变通,你看韦尔奇的那个战略,对于报考高考志愿还有效吗?
战国时期,孙膑为了战胜庞涓,采用了减灶法,让庞涓误以为在他追击齐军的时候,齐军已经四处逃散,没有多少兵马,结果就中了孙膑的圈套,被乱箭射死。
可是无独有偶,在后来,据说在五代十国的时候,有一个将军反其道而行之,用了增灶法,在自己兵力很少的情况下使敌军怀疑,是不是故意要诱敌深入,所以就不敢追击了。
所以活学活用才是关键呢。
注意看上接战略下接绩效这本书的第90页,三招教你成为建构主义大师。
抽身,忘记自己是老师的身份
情境;只给情境,无需答案;
提问,帮助学员思考
哎,今天带着孩子唱英文绘本,插科打诨做演员这好像有点这个意思啊。
我就在想,我对待孩子的方式好像就是建构主义啊。我很少给他当老师。
巧了,今天上午带着孩子读英文绘本,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方式,我们就一起尖叫学英语。
我们说的每一句英语都很夸张,就像演戏一样(这个英文绘本是有原版的音频的,我们听了很多遍),我们就边看绘本,边模仿原版的音频,再演出我们自己的风格。
孩子很开心,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根本就不是一个英语老师,我就是他的一个学友玩伴。
我来一句夸张的,她就会紧跟着来一句。我没有强迫她说英文。她只是觉得这种方式很好玩。就算是一种条件反射吧。
我也不会跟他解释某个单词是啥意思,因为绘本上有图,我要用我的肢体动作,夸张的表情告诉她,这段话是啥意思?
根本不需要翻译。当然也就是不需要答案了。
下午我们一起玩象棋,女儿是第一次玩象棋,对象棋的基本规则还是不熟悉的。
我没有采用常规的方法交给他马走日象走田,车要横竖都可以走,小卒子一直往前拱,炮打隔山造等等。
我就跟他下一盘,我就跟他讲:爸爸怎么走你就怎么走,模仿我就好了。
模仿我的招数和套路,然后攻击我。
我们玩得很开心,效果不错. 偶尔马走日,没走对角线,走到一侧去了,稍微纠正一下就好了。
在这个实际的情境中,她很容易学会规则。
我这算不算家庭建构主义呢?
第一,我很少会给孩子当老师,我更像是她的大哥,爱玩,引导,打成一片。
第二,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情景,不灌输。
第三,多提一些好的问题,启发孩子思考,激发他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所以建构主义的思路,对于亲子教育非常合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