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05.13 《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P137-171

2023.05.13 《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P137-171

作者: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 来源:发表于2023-05-12 16:53 被阅读0次

今天阅读到第7、8章,内容很丰富,很多干货需要消化,奈何头痛欲裂,头皮发麻,睡了一个短觉起来更痛了,都不知道是继续接着睡还是得起来把自己说的事儿给干了。

边说边穿起鞋子,开着QQ音乐投放广播,一边开始动手,当自己犹豫的时候先让自己动起来,听从内心的召唤。

阅读书摘总结:

一、家庭重塑

1.转变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从压力应对模式变为一致性。从指责他人变为理解他人的行为、从三角关系变为一对一的接触、从自我评判变为确认及可能的接纳、从怨恨变为同情、从指责变为好奇、从敌意变为诚实、从分析他人变为自我实现、从诊断变为所有,这就是“变废为宝”的过程。

2.冥想:闭上眼睛,让呼吸去除所有的压力,并进入内心世界,被带领着进行冥想,然后慢慢回到现在的时间和空间。

3.治疗师是推动变化的媒介,没有其他工具像家庭重塑,这样能实现各个层次的一致性的转变。在第一层次的一致性上,我们接受我们情感的本来面目。在第二层次上,我们与自己达到一致。第三层次的一致性则包括于我们的自己和生命能量的统一和谐。

二、对青年zs行为进行干预

1.自我的回归是通过重新连接情感自我意识和尊重自我实现的。

2.处理手段是危机干预——训练社会技能、治疗孤独感、认知-行为疗法和其他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关表达愤怒的训练和暴力控制。

采用提问的方式,以把他们的注意力从问题转向可能的解决手段上。

3.认知行为疗法既适用于成年人,也适用于青少年。在这种合作模式下,来访者、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家人确认来访者的问题,力量和以前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技能得到发展来访者学会新的信念和做出别的解释,这样zs就不再是唯一的可行方案了。

4.家庭治疗的目标是改善沟通的模式,增强对青少年自我照料的支持,以及改善家庭解决问题的行为。

5.提亚模式中个人冰山隐喻是一个有关内心体验的概念框架。它能够评估理解,反应,相互作用,并改变和重塑青年。这种概念是勾勒内心世界的心理地图,有七个部分(自己、渴望、期待、观点、感受/感受的感受、应对方式、行为)有让治疗师理解他们自己以及别人内心的体验、能够让治疗师处理年轻人的内在世界、同时承认他们的外部世界。

三、四种应对模式

萨提亚指出,为了生存下去,人们在压力之下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关系有三个关键的组成要素:自我、他人和情境。个人在处理自我和他人关系时的行动、感觉以及关系发生时的情景或者环境。

有zs倾向的青年人在焦虑状态下:

1.讨好:可能认为自己没有多大价值,但却推崇其他人,而且关注环境。他们生活在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感觉中,体验到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无价值感、不值得、无助和无望。表明他们的抑郁,或者对自己和生活感到不开心,排斥自己,期待别人,也放弃自己。可能是自暴自弃、抑制生命能量,从而造成抑郁,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感到不快和失望。

2.指责:看重自己关注环境,但无视跟他们处在同一关系中的他人。对他人和世界有很高的期望,期望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指责他人。在外部他们可能通过冲动行为,欺辱别人,吸毒和犯罪行为等方式对他人表达言语或非言语性的愤怒。可能还会攻击、报复和充满愤慨。

3.超理智:关注的是情景、信息和环境的细节。可能感到虚弱,而且感到与他人及自己内心的隔阂很深;可能会通过沉溺于书籍、游戏和计算机的方式,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外部行为可能包括完美主义,强迫或冲动行为。

4.打岔:没有归属感,也没有联结感,长期处于自我隔离的状态中。可能感到极度悲伤和敏感,对内和对外都会感到混乱和无序;可能非常冲动,而且由于冲动的行动,他们做出的选择都很糟糕;可能无法把精神集中在任务上,并跳出内在的自己;可能看上去很有趣,喜欢插科打诨,爱在课上扮演小丑的角色。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因为锻炼而感到巨大的伤痛,可能为了要创造出一种自我感而努力挣扎,或者没有能力创造出自我感。

在令人焦虑的情形中,青少年利用自己的能量和资源的能力可能就更差一些。可能会利用上述任何一种应对方式,但总有一种应对方式是更加常见的。由于年轻人无力改变自己在生活中的焦虑,从而导致他们决定采取极端行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05.13 《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P137-17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oe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