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黄土地,坚持为人民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毛主席曾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衡量对错的标准,始终应该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对人民有益的,改正摒弃对人民无益的,始终以人民为核心。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反复学习这句话,反复看、反复读,爱不释手。
何为为人民?如何为人民?1969年从北京颠簸的梁家河的火车,载着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在梁家河,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扎根梁家河,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这七年的岁月,让习近平对社会与人民做了最深刻的了解,了解人民想要什么、缺少什么,才能最好地去为人民服务。习近平通过与人民一起劳作,了解劳动人民在生活上的窘迫状况,这为习近平在之后的工作上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习近平想要带着农民过上好日子,他与农民之间的情感就是亲人之间的情感,这些都是毋庸置疑。而梁家河的艰难困苦,在不亲自体验之前是很难想象到的,每一位同习近平同吃苦来到梁家河的知青都感慨回忆道,这一段经历对此后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七年的时间,人生中最宝贵敏感的七年,习近平毫不犹豫地选择献给人民、献给黄土地。
梁家河的条件太艰苦了,王燕生回忆起在梁家河的日子,这样感慨,说:“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插队下乡这一代人,亲身体验过农村艰苦的日子,亲眼见过中国最贫困、最原始的生活。”对于王燕生来说,需要克服的只是艰苦的客观环境条件,而对于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来说,不仅要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还要乐观面对心理与精神上的压力。苏洵有云,“天下之学者,熟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全天下的读书人,谁不想一步就达到圣人的境界呢。再艰苦的条件,习近平总能让自己沉迷于学习和阅读,同龄的人在结束知青劳作之后选择出去玩耍,他却能够做到饿着肚子,静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求知欲促使年轻的习近平拥有优于同龄人的上进心。在梁家河插队的这段时间,习近平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政治、哲学、经济、文学,只要有空闲的时间,习近平都会用来看书、学习,有时要看到深夜才肯入睡,晚上看书只能借助昏暗的煤油灯,即使坏境如此恶劣,习近平的阅读兴趣却越发浓厚。年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穷山沟里,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仍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从一个迷茫的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成长为一个饱尝人生历练的青年,远大的志向决定了他要走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晃五十年,十九大顺利召开,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人生来的经历不同决定了他想的东西不同,对人的影响也就不同,导致最后走的路也不同。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里,始终坚持不变的是他为人民的初心,支撑他大量阅读的精神来源也是为人民。对知识的渴求与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相辅相成,这是习近平不断进步提升自我的过程。
在习近平总书记身上看到的,正是当代青年人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当代青年应该矢志艰苦奋斗,习总书记讲话,“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习近平在青年时,带着人民在寒天挖井、置沼气。丰富的经验让他今日作为总书记才能更好地去完善社会制度,只有坚持实践积累,青年在面临机遇和挑战时才能够不畏挑战、紧抓机遇。
当代青年是未来社会的继承者,是未来社会青年的领导者,只有明确自身、完善自身,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一己之力,让中国始终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16检验温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