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看的我昏昏沉沉,根本不知道写的到底啥意思。不过幸运的是还有几句话看懂了,并且还有一些思考。
每个班总要有几个“有问题的学生”,或者说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这几个学生分散了老师大量的精力,也影响了老师带班的心情,也影响着老师的带班效果。对于这几个学生,老师往往会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渐渐地,老师疲惫不堪。渐渐地,老师就会像书里写的那样“他们一个劲儿的责怪学生,就像医生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了——我们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使我们看上去像好医生。”
老师也想看起来是好老师。初中高中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对比下,小学更倾向于育人。如果老师只抱着“得尽天下英才而育之”(如果真能这样,简直太幸运了),那这样的学校教育真是让人堪忧。面对“有问题的学生”,容易靠责备学生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老师要将眼睛里的刻板印象洗掉,然后去了解学生背景,比如家庭背景,父母关系、教育观念,养育历史等。更重要的,就像书里写的那样,“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对学生内部状态的诊断:多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需要,少推卸我们对学生困境的责任,则更有可能带来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回忆我仅有的几年工作,每个孩子的需要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孩子需要心灵指导。这种孩子有时仅仅需要的是倾诉。
有一个女孩,行为习惯好,学习上进,给人一种玉的温润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看着她,总觉得她像一个风里的灯芯一样,来回晃动,连头发丝都散发着不安。第一次我问她是不是最近心情不好。孩子否认了。一开始我觉得应该是我的错觉。但她给我的那种感觉并没有消失。周末的时候,我买了一个星星的发卡,因为我相信自己的感觉。有一天中午吃过饭,我请她到班里等我。我继续问她怎么了。可能这次她绷不住了,哭了起来。这个女孩是班里的班长,妈妈是大学老师,也一直在学习正面管教,对她的教育一直是鼓励的,当时刚生完二胎,对她或多或少有些忽视。爸爸是靠学习立足社会,小时候也吃了一些苦,对她比较严格。我安慰她,她平复心情后,我问她是不是最近有压力。可能是我猜对了,她开始诉说。一方面她觉得在学习上她不能像之前那样保持优秀,让家人失望了;更重要的她是班长,班里出现的一些问题她没有一点办法,就觉得自己不负责任,没能力。我渐渐听出来了,她最大的问题是责任心太重,把超出她能力的责任也扛下来了,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让自己更优秀。我告诉孩子,班级的问题老师是有把控的,也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更不是你问题,你能将班级日常处理的井井有条已实属了不起。我知道你想像太阳一样,照亮周围的人,可没有人能成为真正的太阳。你的想法特别好,但老师觉得太阳这个目标过于远大,我们来做一颗星星吧。我特别喜欢星星,星星虽然小,但也能照亮一小片夜空,更重要的是星星一定是每天都有好心情,不然为什么它们都是一闪一闪的,笑起来的眼睛才闪闪发亮呢。我们先做一颗星星吧,保持自己的好心情,做不到的事情不要想。最后我把星星发卡卡在她的头上,她特别开心。从那以后,她给我的感觉是安稳下来了,也经常看见她的笑了。
那有些孩子则更需要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些孩子能力不错,但考试就是不行。这样的孩子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对,老师就需要针对学习方法给出他们最合理的建议。曾经一个孩子,那成绩真的不能提啊,当时四年级的他已经有放弃的念头。老师信任他的能力,就鼓励他再试试。最后,通过观察和多次的考试对比,他最大的问题是基础知识。我与孩子分享了我的看法,希望他做出调整,暂时放弃做题,把书上的生字词全部拿下,争取课文能达到默写。通过半个学期的努力,期末成绩从五十多分升到八十多分。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绝对是一针强心针。五年级的时候,我又重新接了一个班,和他的交集就少了。三年后,我们在书店碰到,他兴奋地告诉我他现在是年级的佼佼者,而且他发现书真的像我说的那样特别有意思,他现在一天不看书就觉得少点啥。我很高兴他能体会到阅读、学习的乐趣。现在心理学上说学习分为动觉学习、听觉学习、视觉学习,如果能找到孩子是哪种学习方式,在利用上其他的学习方式,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还有一些孩子最需要的是行为习惯上的的指导。行为习惯不好,有时候真的很让人反感。在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要事无巨细的教,反复教,以确保孩子能适应小学生活。今年我教了一个这样的孩子,不与别人有眼神交流,上课时在班级里乱串,学习能力低,与小朋友交往就是动手。通过与孩子妈妈的沟通,这个孩子在熟人的幼儿园长大,老师们对孩子溺爱较多,又是小班教学,没有过大集体生活,不会和人交往。在认真思考后,学习方面的问题暂时不考虑。他总是与同学动手,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交朋友。在与心理老师沟通后,我请一位外向机灵的男孩开始了一个秘密行动。我请这个孩子在一整天的时间跟着他,可以远远跟,也可以近近跟,当他准备动手的时候,立马组织他,并教他说“我想和你玩,可以吗?”第二天,我问这个线人怎么样了,他说一切都是按计划进行。我请他再继续行动一天。就这样,这个孩子一周没有打过架。我拉着这个孩子说:“你是不是有朋友了?”孩子点头。这是个良好的开端。现在这个孩子打架次数变少了,对老师也有一点接受了。紧接着在大课间跑操的时候,我伸向手,与他手拉手跑操。之前跑操,眨眼就找不到他了,不是跑到了那个班,就是在哪个树坑下玩土。就这样,我们拉着手跑了一周,第二周我请他跟在副班后面跑,他真的紧紧跟着跑,喊口号的时候声音也特别响亮,虽然词不对。我也总边跑操边大声夸奖他。现在他跑操已经和之前有天壤之别了。这个孩子比较特殊,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在其他行为上接着干。但我相信能融入大集体是他现在急需的。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综合性,难度就能更大了。不管难度有多大,在我看来方法只有一个——理解。理解他当下所需,学生觉得你理解他,接下来的一切才可能被接受。抛弃固有的思维,抛弃师道在上,就有可能看到学生的困境。一个眼神,一句话真的能改变学生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