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有太多的方法论来指导你如何提高一项能力,本文不幸地成为了其中一员。有些你姑且听之,有些你奉为圭臬。我们恨不得把大神的履历在自己身上重演,我们也是这样去做的。如何通过别人的方法论分享来订制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这是我想说的,从而这里提供一些小思路。
衡量本文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读者你是否也有了自己的小思路,然后忘掉本文之后写的条条框框,写出一篇《我是如何订制提高自我能力的方法》,批判性吸收你听到的一切,再加之不断修正。
接下来就是以后你会忘记的一些思路
提高一项能力,就像驾驶着越野车开过一座座里程碑一样,不是一帆风顺,却值得挑战。要想让人生的齿轮不停留在原地而向前方远航,我们需要给它一个目标,赋予动机启动,拥有着不偏向的专注力,在惯性的作用下持续前进,并且尽能够地减小阻力。里程表上量的积累证明你走了多远,穿过一座峡谷后开阔的风景是对你质的蜕变的犒劳。
总而言之,对于如何提高一项能我认为有以下两个要点:
-
指导思想
五要素:
+目标 +动机 +专注力【人性决定】
+持续力(惯性) -阻力 【对象特质决定】 -
方式
量变+质变
也就是从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来提高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采取何种具体措施要时刻参考五个要素。
单单谈方法论显得大而空,接下来我想借助对许岑老师两节精品课《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如何提高你的研究能力》的切入思路重新整合,来说明两个要点是否能对提高一项能力进行阐释。如果能,那么最后你便能通过这几个角度来对自己进行剖析,订制出适合自己的提高能力之法。
演说者:许岑,跨界学习高手,对幻灯片制作、吉它、英语等技能都能快速掌握到专业级,并制作过相关教程。许岑是一个高效学习者。
《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
通过了许岑对如何高效学习的阐述,很多时候你会被他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触动,也会不由在许多场景中将自己代入,发现确是如此。
但我在思考为什么会想到要这么做时,还是跟不上许岑的节奏。看着课程的七个标题,觉得无一赘余,但是让我来独立思考高效学习的角度,却一筹莫展。
许岑是个好老师,感谢他让我有勇气按照自己的语言去输出一些东西。以下是该课程的结构设计: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7384/c586f2b5d10431e0.png)
五要素的抉择
动机、目标、专注力应根据人性。
(“任务驱动”利用了经济人假设,“仪式感”利用和人的敬畏和幸福感,“以教为学”利用了人的存在和成就感……)
持续力,阻力来源于对“学习”这项事物的分析:
- 需要不断重复练习
- 需要模仿和对比
- 人类负荷有限
情境的设置
许岑从一开始就告诉你了在学习时的不同情境下选择是不唯一的。大致学习的对象分为两种:
自然主义:学习通过模仿,以量取胜。
如语言,乐器,书法
结构主义:透过表面的现象去寻求底层的关系,体系化学习,为了创造与质变,以质取胜。
如:医药学,艺术,经济学
自然主义以量取胜,结构主义以质取胜,学习的时候方法会有不同的侧重。当然无论是哪种情境,量与质需要统一去考虑。
学习量
学习量指的是一段时间内汲取的知识含量。那么定性的去分析,学习量的提高是由总共的学习时间以及单位时间汲取的知识量即学习效率所决定的。
1.学习时间的提高
+持续力(惯性)——“碎片化学习”
- 是一种补充手段,适用于自然主义不太适用于结构主义
- 基于搜索,带着困惑和问题,有目的拾获碎片,最终链接成一个主题
- 拒绝“点击收藏”成为碎片化学习的妄称
怀着一个主题在时间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碎片化学习来作为补充手段
2.学习效率的提高
+目标——“去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
- 设定明确有效的目标,找准切入点。不是情绪化的冲动以及想象,而是生活工作中的具体任务
比如学英语前首先思考为什么要学?是否有这个必要?确认后朝着明确的目标选择切入点,而不是一上手就都把《新概念英语》一二三四册学一遍。
比如读书采用速读,看目录选择可以升级知识的标题进行阅读
- 直奔最终目标,不必从基础开始。主要是不分难度级别的自然主义或者入门时难度差异不大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研究的东西要从初级开始打好基础
初学吉他在创作之前,可以直接学习自己最想弹的曲子,不要对有难度的事情望而却步。(需要创造性的学科仍需打好基础)
+动机——“任务(利益)驱动”
假想有职业强迫,自己聘请自己
以教为学出教程
+专注力——“仪式感”
购买昂贵的学习工具
一个人,好好地吃饭
使用射灯学习,营造舞台效果
运动和高质量的睡眠
+持续力(惯性)
- 设定小目标
每天增加一个俯卧撑
-
“拆碎目标”(提高效率最简单的方式)
针对细节反复练习,不要一开始就照顾全局
练习乐曲时每天抓住一些乐句反复练习,而不是从开始到结尾然后跳过不熟的段落
-阻力(拖延)
自信:拖延每个人都有,拖延的知识影响不大的事情
找到感觉就能掌握的一些技能来增强信心(游泳骑自行车)而不是读书
增加其他因素都是减少阻力的有力方式。如任务严峻化,设定小目标。
学习品质
1.不断进步
+持续力——“制造反馈”
反馈即成果的输出和运用,在不同情境下有以下分类:
-文字类反馈。看完一份东西写一个摘要。对照文本写+用自己的语言
-语音类反馈。录音回放对比纠正。
-肢体类反馈。录像矫正体姿。
观影、阅读后可以输出影评文摘,练习语言时可以录音反复对比纠正,练习乐器或者运动时可以录像来矫正错误的体姿。
2.“突破瓶颈”
凿壁如果要想偷光,一是需要一把锥子,二是需要挥摆的幅度更大。也就是“聚”和“势”:
(1)聚
+专注力——专注
将注意力放在更集中的范围内来进行突破,有效地分配注意力最后取得的成果可能会更好。
(2)势
-阻力—自信
当是以分数为目的学习时,可以刻意跟弱的对手进行比较,再忽略分数
+持续力——增加涉猎范围,请教名师
如学习吉他时多听多感受
看一看崇拜作曲家的传记、文字资料
以上便是《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的文摘。
《如何提高你的研究能力》
五要素的抉择
许岑老师这里用了三种意识进行囊括: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7384/c62f6afb18621d4d.png)
-
动机、目标、专注力应根据人性。
目标意识体现了研究过程对目标的重视,作品意识赐予了研究者研发的动机和研究过程中的专注性。 -
持续力,阻力来源于对“研究”这项事物的分析:
- 是主动对新事物的获取。需要基于旧事物的认识与类比
- 要求结论具有说服力。因此要严谨,客观
前者降低了认识事物的难度,也就是阻力;后者保证了研究过程和结论的持续性,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局外意识
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需要保持量和质上的均衡,即足量,又节制
量
-
+
动机——人的“主动性”
具有主动性保障了信息量上的充足 -
-
目标——避免过度沉溺文本
过度沉溺文本会使研究方向发生变化,导致原有方向资料收集不足
质
-
+
目标——资料的“宽泛性”
在同一目标下尽量做到多维度收集,那么质就提高了 -
-
持续力——去粉丝化,去情绪化
逻辑的客观要求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权威说的话,不能根据自己认知的喜好去对事物下结论
信息处理
减阻力—“相似事物比较法”
-
量——更快
比较相同点发现规律,通过实验测试反馈纠错来判断规律的适用性 -
质——更准
比较不同点发现本质,这可以帮助你回答你研究的事物“是什么”
成果输出
以academic thesis的写作标准阐述了输出要求
量
-
持续力——“系统性”
MECE法则,量大而不重复。选择具有university的内容。
质
-
持续力——“严密逻辑”
proposal需要validity -
持续力——“文本支撑”
reference list 说明了reliability
综上才能做到成果结论的continuity。
通过以上两个课程的梳理,我们从两个要点对提高一项能力进行了诠释。你会发现,课程中呈现的是许岑老师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在具有一定普世性的同时更适用于他的性格与生活态度。这是为什么呢?从五个要素来看,人性中的共性和对象的特质决定了方法论确实是有普世性的;而人性中的个性因人而异,具体举措的制定也是依赖人性与个性来解决问题的。还记得前面说的吗?任务驱动”利用了经济人假设,“仪式感”利用和人的敬畏和幸福感,“以教为学”利用了人的存在和成就感……假如你不认可“以终为始”,那么就可以把目标基准进行替换。因此,将基于个性因素订制的举措进行调整就能打造出更适合你的提高方案。
最后,请你思考一下,有了小思路,就忘了本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