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沟通中双方或者多方的诉求信息,支持信息,限制信息越明确沟通的效果越好,所以我们将沟通中的关键点进行了提炼,并且要求在沟通中最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对这些关键点的清晰化,让沟通成为一个通过既定的方式和流程就可以提高的技能。
如果以提高效率作为目的,这样的标准化的推进,更好是多方都有相同的意识,从而加快关键信息的交流和确定,的确会将沟通简化,熊浩老师曾经说过,以结构化引领的沟通将会比那些,多变的信息,在黑箱中的信息,不断的去进行摸索而达成的沟通结果,效果会高出17%以上。
但是另一方面,一些隐性的信息是无法简单的处理的,因为它太过于复杂,不易梳理显化,变化极其的灵活,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因素,是否会让沟通的效果下降?所以说效率上面的确会提高,但同时,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这种效率的提高来源于什么原因。第二,这个提高的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只考虑达成一致这个单一的结果,那么很容易现实出流程化沟通方式的价值,但是如果联系到更多的维度,比如履行协议的忠诚度,隐性诉求是不是完全展现,参与方对于此次结果的满意度等等。那么评价的效果可能就不好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估算。
从单一效果上来看,我们确实促成一个谈判快速的达成,主要是由于我们简化问题避免了很多模糊复杂的现实,便可以极大的推动观点的一致性,这就如同我们到快餐店点餐的速度是会比去酒店快,食谱的选择少了,口味少了,你的诉求被简化而更加的明确了。我们在谈判之间对自己的预期就进行了自我的筛选和调试,成为一个高配合性的沟通者。
所以结构化的方法一定会把我们带入到更加高效的路径上来,这就也符合我们解决问题的认知模型,通过这种计划模式思维,去用标准化的框架代替我们当下复杂的状况,至于他多程度能够覆盖我们真实的问题,又会对现实有多少效果?并没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评价。但是这种启动,为我们去解决更深一步,随之而来问题,的确增加了一定的帮助。这就和一个产品完善的过程一样一样,只有不断的在市场上得到反馈,才能知道新的问题如何解决,才会不断激发新的问题,才会知道自己的功能和现实场景的需求的匹配程度,完成比完美重要。
那么我们反过来看,如果我们从更多的维度去考虑这种沟通策略,会有哪些不足呢?首先简化的方案只解决了某一部分问题,那么剩下的这一部分诉求就会重启其他方面的合作,实际上让你的谈判局面有更加复杂。因为谈判不是在谈判桌上谈,在谈判桌外的运作也非常重要,沟通一定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视野。
第二,我们对这个诉求是暂时性的满足,还是能够在后期能够促成更多的合作,是没有办法去进行衡量的,一次达成的结果,到底能够在后期有多大的程度上准确到位的落地又能够维持多久?面对新的变化是不是还能直接的给予信任,而不是进入到一轮一轮的相互筛选的序列中间?这是一个远期的难在当下体现出来的评价。
第三,一切都条件明确化了,替代性非常强,任何人只要在这些维度上投入量上超过你,就可以完成对你的替代,彼此没有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所谓的共生关系是复杂的磨合,复杂的诉求,非常多的探索,逐渐的形成了彼此的默契,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结构化,没有办法清晰的表述出来,更没有办法形成标准化的。这种关系是一系列利益,情感,经验,成本,价值观的结合,甚至还有我们所没有探索到的彼此的生态格局的影响,这种至情至义至性的结合,不可能通过快餐式的结构化的沟通方式就达到目的。
因此,沟通中信息的传达确实和语言有非常大的关系,而结构化的沟通方式其实是临门一脚,如果一场比赛只有点球,那么肯定没有这么大的魅力,场上的明星球员偶尔的表现,进攻的各种挫折,各种意料外的机遇,各种变化所能创造出来的机会,可能才是一场能够吸引人的比赛的要素。
有魅力的比赛不仅是吸引观众,更是吸引球员,因为沟通是一种情感的畅通,不是简简单单一个认知上的达成,所以沟通高手拥有的是很强大的整合魅力,会吸引更多的人和他建立广泛的连接,一个人所拥有的连接越广泛,他虽然所面对的限制性条件越多,但是却会给人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会有更多的资源去重整组合,去施展自己的创造力。
我们经常说表达力就是影响力,中间的逻辑不是一眼能够看透的,这种逻辑就在于你是否能够在某个关系的节点有足够的吸引力,你能不能去以创造性的方式构建别人所没有的模式,打通别人所看不到的新的认知渠道,构建原本所没有办法建立的合作关系,突破似乎已经没有路径的残局,这一切来源于其他人对你的信任,对你的授权,也来源于你能够珍惜这些资源,不断的构建自己的影响力。你拥对于那些微妙悠长、细致深厚的利益的了解,也更有把问题纳入到结构化框架中的能力,并且高效的去完成达成,这才是一个全面的,有深度的,在学习中间突破自己,不断的在生活中间成长,在沟通中间丰富自己的,有责任感有担当的表达者。
影响力的底层是承载的能力,能承载才能推动,只有有承载力量的人才能有简化问题的实力和资格。而这一切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好奇心,而不是我们的控制度,是我们的善意,而不是我们的强势。
1870年,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想让自己的远方亲戚到西班牙当国王,对于法国来说,他不能容忍一个和他关系如此紧张的国家,向他的身后再派驻一个远方亲戚,让它背负受敌,于是经过谈判法国迅速的和普鲁士达成了协议,要求当时普鲁士的皇帝,威廉一世写一个保证,答应永远不染指西班牙的王位。看起来这个谈判非常的顺利,可是谁都知道这是一场自欺欺人。
双方的真实想法都没有充分的表达,敷衍着维持一个短暂的和平,这样的谈判所埋下的就是隐患,结果有意思的是法国人首先不相信这个协定的力量,率先撕毁了这个协定,主动发起了普法战争,45天之后法国惨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给威廉一世写信说:“愿意将配件交到陛下手中。”
一个协定即便达成了,有不有约束的能力,能不能保障双方的忠诚,谈判的双方内心最明白,所以越是依赖于这样的谎言,,他的内心是越虚弱的,世界上的沟通场域远远比一张谈判桌要巨大,人性和一个民族的情感,远远比一张协议要厚重。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在很多关系中间,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亲密的关系中,我们因为不能接纳失去对方,而又无法去面对真实有缺陷的自己,所以自恋加上恐惧,让我们开始向外投射自己狭小的世界,于是通过各种刷存在感的方式来让对方重视自己,并且要求对方立下各种保证,以此让对方接受我们的控制,认为忠诚我就等于是爱,认为听我的话就等于是爱我。
有一句话叫做等式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告诉你很多东西不重要,所以我们把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如果通过等式这种方法结构化了,那么无非是自欺欺人,你实际上是在告诉别人,只要我说什么你就听什么,只要你经常告诉我你不会离开我,只要你经常用物质上去满足我,这些就是我认为的爱,而这个世界真实是什么样的和我无关,这就是情侣之间相互控制,相互受伤,相互爱而相互束缚,最后越爱越痛苦的原因。
我们需要使用结构化方法的时候,一定是在彼此火候到的那一刻,一定都是彼此希望有结果的那一刻,一定都是把很多条件磨合的已经成熟的那一刻,一定都是心生一种相惜的那一刻,因为控制是每个人的本能,简化是每个人的习惯,但是放手,是一个人的见识,敬畏是一个人的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