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快乐 非客体化的体验

快乐 非客体化的体验

作者: 觉醒吧 | 来源:发表于2021-11-06 09:58 被阅读0次

(连载12)

平静与快乐是意识内在所固有的(续)

从深度睡眠的体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平静是意识内在所固有的,它不是客体、情境、环境或事件的属性。

然而,在清醒状态下,还有别的情况,那时,无客体的意识体验也呈现。比如说,在清醒状态下,有许多时刻,在一个感知和下一个感知之间,唯有意识独存,没有客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间隔或空白是意识始终在体验它自己,没有客体化内容,无论客体是否呈现。

当然,在时间中为这些间隔指定持续期限,是没有意义的。时间是两个事件之间的距离,而在这些间隔中没有客体,因此,没有事件。如果没有客体的存在,那么,时间也就不存在。

这无时间的非体验无法被记住,正如深度睡眠无法被记住一样。对于意识中的这种间隔的出现,没有记忆,因为除了意识本身透明的无客体存在之外,什么都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间隔是非体验。然而,说“在这些时刻没有体验”,会是不正确的。没有客体化体验,然而,意识存在于“那里”,体验着它自己。

意识是每一个客体化体验的见证者,也是其实质,当没有客体呈现时,如:感知之间的间隔,意识始终如其所是,认知着它自己。这种无客体的自我认知是这些间隔的实质。

所以,当客体消失时,体验并没有停止,只是体验的客体化方面,名称与形式停止了。体验本身,体验着它自己,在继续。

一旦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清醒状态和做梦状态期间,只有意识被体验到,那么,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一点也变得清晰起来,即:当没有客体存在时,同样的体验——意识在体验其自身——只是在继续。事实上,除了意识认知其自身的体验,没有别的任何事曾发生过。

这些间隔是永恒存在且无时间限制的,就像蓝天一样,它似乎只存在于云层的间隔之中,但事实上,它也存在于云层的背后和云层本身之中。

这些间隔是意识的无时间背景,在其中,客体,包括时间的概念,不时地出现。

术语“间隔”所表示的持续期限的含义,仅仅是由于语言的局限性,不应被理解为暗示着这些间隔在时间中持续。

领悟、爱与美的体验,全部都是对这无时间的、无客体的自我认知的体验。

~~~

在这无时间的间隔期间,意识只是存在,正如在深度睡眠中一样。它直接认知它自己。

在这无时间的间隔之后,意识采用了下一个表相的形态,也许将自己认同为这表相的一部分,如:一个身体。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它“忘记”了自己,从而似乎对自己遮蔽了自己。

当我们在早晨醒来时,这一点也同样是正确的,那时,在分裂之表相完全确立之前,深度睡眠的平静仍然弥漫着我们的体验。清醒状态从这平静本身之中浮现出来,并在一段时间内被平静浸透。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意识立即不知不觉地与碎片认同,迷失了自己。它把自己压缩进了一个身心之中,世界也相应地投射到了“外部”。

分裂的幻相重新出现。“一”伪装成了“二”。意识变成了一个碎片,一个“我”,世界相应地变成了“他者”且是“分离”的。

意识或存在,变成了意识和存在。

如此,作为遗忘自己的结果,作为成为客体的结果,在这间隔之中所体验到的平静与快乐——这间隔本身——似乎丢失了。然后,世界成为了它们的表面居所,它们可以在其中被找到。

如此,寻找开始了,紧缩的“我”成为了一名探寻者。

这紧缩的“我”,实际上只是意识假装成为了一个独立实体,它忽视或遗忘了自己本性之中所固有的平静与快乐的体验。相反,它似乎成为了一种断断续续的体验,可能会丢失。因此,每当我们体验到曾经让我们平静或快乐,现在却让我们焦虑或不快乐的人或事时,应该足以表明,平静和快乐不是由客体传递的。

平静与快乐是意识内在所固有的。

尽管意识始终存在,因此,在所有的情况下,平静与快乐也始终存在,但我们并不总是体验得到它们。

然而,并不是客体本身掩盖了平静与快乐。事实上,正是我们认为并感受到它们是客体,在我们自身之外,并独立于我们自己。

带着这种“客体在外且分离”的感受,相应地产生了“我”念或“我”的感觉,即:意识之存在,它是“在内且同样分离”的。

我们的体验之无缝整体被划分为体验主体和被体验客体,正是这种划分掩盖了那在所有情况下始终存在的平静与快乐。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冥想有时被描述为在我们清醒时睡着。在冥想中,我们对待客体的态度与我们睡着时所具有的态度相同,那就是,完全没有态度。

我们仅仅作为我们而安住。

~~~

大多数活动都被对快乐的渴望所主宰。快乐是一种非客体化的体验。它只是意识的存在。

因为意识本质上就是有意识的,所以,可以说,快乐是意识有意地认知自己的体验。

每当欲望结束时,这一体验就会显现出来。欲望是不安,而当这种不安停止时,快乐是所有状态的永恒背景。

当然,快乐也存在于焦虑不安的时候,因为它是所有状态的背景,但它本身没有被体验到。

这种对快乐的渴望并非来自记忆。快乐无法被记住,因为它没有客体化属性。它是意识内在所固有的,而意识处于其未显状态中时是无客体的,比如在深度睡眠的体验中时。

意识无法作为客体被体验到,因此,无法被记住。然而,它始终存在,所以,它内在所固有的无论什么也必定永远存在。

当前的客体在持续不断地改变,但对快乐的渴望始终是同样的。因此,快乐不可能是由所存在的客体引起的。

类似地,对快乐的体验始终是相同的,无论看似传递它的客体是什么,所以,客体本身不可能是追求快乐的目的。

一旦领悟到,快乐不可能是记忆,那么,必定会得出结论,对快乐的渴望来自当前体验本身,即使体验是不愉快的。它还能来自哪里呢?

然而,它不是来自当前体验的客体化方面。它来自认知或体验的方面。

事实上,在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活动中,快乐被广泛地寻求,这表明,快乐存在于对体验或客体的认知和体验中,存在于意识方面,而非客体化方面,因为所有体验的认知或体验方面始终是相同的。

然而,体验的认知和体验方面被体验的名称与形式所遮蔽,所以,我们持续在新的、不同的客体中寻求快乐。

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与客体的接触正是为了揭开每一次体验中所固有的平静与快乐。然而,我们错误地将平静与快乐归因于体验的客体化方面。

我们对体验之客体化方面的排他专注遮蔽了这种快乐。然而,由于没能注意到快乐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就在别处寻找它。我们在一个新的处境中,在一个新的客体中寻找它。

事实上,即使对快乐的渴望都来自快乐本身。

欲望是快乐的形式。当快乐忽视了它自己的存在,开始在别处寻找自己的时候,它就采用了欲望的形式。

正是快乐本身在寻找它自己。

我们已经是我们所寻找的东西。

当我们寻找快乐时,我们所寻找的客体类别取决于过去出现在非客体化体验——快乐——之前的事物。

不像快乐本身,这些客体可以被记住,所以,我们试图重现它们,以期它们将传递同样的快乐。

一旦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欲望的本质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客体不再为了产生快乐而被渴望,相反,是为了表达它。

一旦欲望从产生快乐的要求中解脱出来,它就消失了。它只是解脱了,不再被局限于为一个不存在的实体服务。

欲望本身被体验为能量,体验为生命,它已经实现了它自己。

***

意识是光辉自现的

当你看见日出时,你是否看见了一个有点像硬币的圆形火盘?哦,没有,没有!我看见了无数的天使在共同呼喊:“荣耀,荣耀,荣耀就是上主,全能的上帝。”

——威廉姆·布莱克

意识之镜就是一块屏幕,万事万物都在其上被体验,与此同时,它也是那体验万事万物者。

镜子上出现的图像只是由镜子构成的。

当一个物体被放在一面镜子前时,它就让镜子染色,镜子的这种着色似乎给予了镜子客体般的属性。镜子似乎具有了在它之中所倒映的一切的属性。

当物体消失时,镜子再一次变得无色。事实上,它始终只是如此。

意识是透明的,无法像客体一样被看见。同样地,制成镜子的玻璃也无法被看见,除非物体在其中被倒映。

当念头、感觉或感知出现时,它使意识“染色”,正如镜子中的倒影使镜子染色。

念头、感觉或感知揭示了意识,正如倒影揭示了镜子。

出现在意识中的客体不过是意识,正如出现在镜子中的客体不过是镜子。

当我们看见一个客体时,也就是当一个念头、感觉或感知出现在意识中时,意识正在体验其自身。事实上,意识始终都只是在体验它自己。

镜子的比喻是有帮助的,因为它使我们能够理解,意识无法作为客体被体验。

然而,不像镜子,意识是有意识的,它在感知,它一直在体验它自己,无论念头、感觉或感知是否存在。

镜子需要自身之外的源头才能被看见,不像意识,它同时是观者和屏幕上被观看之物。根据定义,它始终在体验它自己,尽管如果没有客体存在,体验就不具有客体化属性。

更准确的比喻会是一个浩瀚无限的空间,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是有意识的、敏感的、有觉知的。

这空间的本质就是有意识的,它无法关掉这个意识。

想象一下,在这无限的空间之中,几张全息图像被投射出来,每一张都是一栋有许多房间的房子。每个房间就像一个独立的身心。

当全息图像被投影时,这无限的空间发生了什么?它是否有任何改变?

当房子的图像中有一些被撤回时,空间发生了什么?当新的房子出现时,空间又发生了什么?

在这些图像中,有任何地方空间是不存在的吗?

房子的表相墙壁中所包含的空间是否被墙壁所限制?

在墙壁内外和墙壁本身之中的空间难道不是相同的吗?

事实上,在这空间中没有内和外,因为构成房子的实质与它们出现于其中的空间的实质是相同的。

即使说房子出现于空间之中都不完全正确,因为它们并没有进入空间。它们出现,它们出自空间本身。

它们的本质是它们出现于其中的空间。它们出自其中的空间给予了它们存在性。空间即是它们的存在。它们是由空间的实质构成的。

然而,它们的表相是房子的名称与形式。

对于我们的体验,这一点也同样真实。所有表相的实质都是它们出现于其中的存在。

客体的存在源于它出现于其中的存在本身。它的表相来源于它的名称与形式。

观者即所观。

感知世界的意识与世界的实相是同一个。

意识和实相是一。

体验包括对“客体”的创造、“客体”的实质和对“客体”的认知。这三者同时是一体的。

意识空间是一个认知空间,它是光辉自现、自知、永存、不证自明的。

它在当前的体验中,作为当前的体验,而认知自己。

它是万事万物的实相,也是它自己的实相。

相关文章

  • 快乐 非客体化的体验

    (连载12) 平静与快乐是意识内在所固有的(续) 从深度睡眠的体验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平静是意识内在所固有的,...

  • 乐调查市场调研第24课 | 顾客体验历程

    《顾客体验历程》讲的是企业通过管控和改善顾客体验来推动满意度、形成忠诚度,最终提升顾客价值。 顾客体验受多方面触点...

  • 市场进攻:乔布斯是如何做产品规划的?--ipod的诞生

    那么iPod是如何诞生的呢? 在上周我们讲到以客户为中心,所谓客户体验就是顾客体验,顾客体验就是还原到用户的真实场...

  • 写作应非对象化

    写作应非对象化 我看到一棵树,这就是对象化,树是我观看的对象,站立在我面前。我是主体,树是客体。 而非对象化是,当...

  • 写作应非对象化

    写作应非对象化 我看到一棵树,这就是对象化,树是我观看的对象,站立在我面前。我是主体,树是客体。 而非对象化是,当...

  • 自体心理学4

    理想化 1,爱:bergmann认为爱包含了理想化和一种时间上的无限感。 客体爱,体验为与自己不同的爱,解释了...

  • 译体验 | Verndale:2018顾客体验调查报告

    [ 编者注:美国专业顾客体验咨询公司 Verndale 近期发布了 2018 顾客体验调查白皮书,报告对不同行业的...

  • 顾客体验

    现在的产品种类太多,尤其是快消品,同一种类产品,都可以延伸出n个不同的品牌。 产品若在前期并未抢占到顾客心智,被顾...

  • 客体化之前

    既非空亦非有,是在客体化之前的那个刹那。 就这样傻坐一天又一天。

  • 企业数字化的10分

    顾客体验 数字化顾客触点 顾客账户体系 产品登记(扫码领红包) 购买历史 要求服务 服务进度 自服务内容 跨平台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快乐 非客体化的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zd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