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忙碌的春节和教学,作为一个教师,连读书都变得无比奢侈。利用间隙时间,今天终于读完了很多人推过的一本书《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是一个心理学博士的著作,致力于解决人与人沟通的问题。他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方式,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任何关系,不论是夫妻、师生、同事、亲子,还是公司谈判合作、国际冲突等,都可以运用这个方式并取得良好效果。那么,到底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
通读下来,我的理解就是用一颗诚恳的心去体会自己和对话方的感受和需要,就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它的运用模式是你/我感到……,因为你/我需要……,所以你/我希望……。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真正理解了“用心”“用心”这个词。这个词运用范围相当广,分量很重,几乎每个教育者都会去强调做事做人要用心。我们常常会教育孩子要用心学习,领导会激励员工要用心工作,书籍提醒我们要用心生活。那么,到底什么是用心?事实上,以前我常常说给自己听也常常说给学生听,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词也就更无法真正实行这个词,但是卢森堡博士的这本书却很好地引领了我理解“用心”这个词。以下写作我把“用心”当做一种行为。
1.“用心”这个行为要尤其注意避免评判、比较、回避和强人所难等言行。
我们平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评判当做用心体会他人。尤其对于作为一个教师的我来说,评判学生,其实还有自己的家人几乎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在阅读书籍的相关例子时,我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类似的行为,比如当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常常会用批判性的词语断定学生,说学生不用心学,想得太多,没有意志力,自律性不够等,这样其实学生明显能感受到老师的批评,胆大点的学生就会辩解争论,胆小点的学生就会沉默不语。那么和学生所谓的谈心其实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我要做的,是不带批判色彩地去用心体会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并得到对方的请求,或者让学生体会到我的感受和需要,并清楚我的请求。这样,或许就会有更好的效果。
与学生沟通是这样,与家人孩子等沟通也是如此。
2.“用心”这个行为更多地专注当下,强调具体。
我注意到,其实卢森堡博士每次举的例子中,他强调体会对话者的感受和需要都是具体到当下的某种感受和需要,具体到某件事情,某种感受,某种需求。非常注意避免抽象的难以理解到的词语和描述。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具体,这样的具体让我真正领悟到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欢喜。
我回想到以前读的关于如何解读文本的方法和示例,其中强调到的“具体到这一个”其实和这个非暴力沟通深层次上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的才好理解,具体的才好实行。其实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还是琐碎的生活,艰辛的工作,最后不过都是由一点点具体的事件、人物、思想、观点组合而成。发生了什么事,这个人如何应对,反映了什么问题,得到了什么启示,大概不过是如此。做好了这样的具体,我们的生活才得以渐渐丰富,也因此才慢慢有了意义。
非暴力沟通是需要练习的,读书写作需要练习,教学需要练习,夫妻亲子关系的维护需要练习,其实生活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练习。关键是是否能坚持去“用心”体会当下每一个“具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