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择思集
我是怎么讲崔灏的《黄鹤楼》的

我是怎么讲崔灏的《黄鹤楼》的

作者: 知足常乐半瓶水 | 来源:发表于2018-06-19 13:16 被阅读17次

    这首诗被后来的唐诗三百首列为七律之首,后人推许可见一斑了;究竟有何魅力;李白后来为何又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徒然搁笔。古人的推崇倍至和李白搁笔的原因何在?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始了讲课。我在讲课时;先让学生把这首诗中所有描写景物的词全找了出来;发现前四句只出现了黄鹤楼;白云;而黄鹤只是作者的遐想,并非实物;前四句竟是虚景,作者竟然说空余黄鹤楼,空余二字非常大胆,表现出作者羡慕的是仙人驾仙而去的往事,后人为纪念此事而修建的黄鹤楼在作者眼中居然显的多余,第一和第三句两次出现黄鹤重在突出往事,往事是因,而黄鹤楼是果,说明作者只求成仙之因黄鹤,不问其果黄鹤楼这个剩余下的结果,作者登楼只为追慕古人乘仙,超凡脱俗,乐逍遥的神仙生活,成了虚中有实.后四句有晴川;树;芳草;鹦鹉洲;日暮;烟波;江面;无尽风光.却落在了烟波江上使人愁,无处话凄凉的痛苦中,作者的愁从何来?现实却又成虚.指出前后的差异;再一个个分析;前四句中的黄鹤楼作者用的是空余兴叹;明摆着的黄鹤楼在他眼中却丝毫没有兴趣;甚至不免失望了;吸引他的只是仙人曾经在此驾鹤而去的故事罢了;作者临古凭吊登临后却只能眼羡而不可得;更不能像仙人一样抛下世俗人生;在现实中愁绪满怀;剪不断;理还乱正是在此现实的黄鹤楼前;慕闲云野鹤般生涯的无奈写照;现实在此时有被力拉崩倒之势;虚幻的仙人有了真实的让人追求的意味;后面作者细叙历历楼景;像又被拉回现实;诸景皆着我之色彩;与我共沉沦;秀色可餐之景生出满怀愁绪;有人说后四句是写作者的乡愁,但乡愁绝不能和前四句的空灵相匹敌,我从鹦鹉洲想祚衡怀才不遇;初遇宰相曹操,用为鼓吏,再见一地雄主荆襄刘表,不被见用,遣到无能之将黄祖处,由宰相至诸侯再至大将,每况愈下终被杀害,葬于鹦鹉洲旁,英年早逝;终生不被见用。自己客居在外;不知何日是归乡之时;表达的是作者浓烈的忧国怀乡之情,怀乡是为了忧国,忧国不得才退而怀乡,真实的景物却在作者眼中成了空花泡影;徒增乏味,当真是把栏杆拍遍无人会凭栏意!作者把他的忧国之情藏的好深,耐人寻味。前四句写尽出世之态,恨恨而不得,后四句写尽入世之态,却也是恨恨而不可得,将出世入世写尽,作者却无一样可得,作者当寄身何处,尽在出世入世两难取舍中徘徊,痛苦无比。当知;该诗不是以奇词佳句为人见赏;而是写尽出世入世人的不同心态;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性代表;而作者心情和景物的虚实互化乃真正的大手笔;再对比岳阳楼记中所写的三种人,一是迁客骚人感极而悲者也,一是喜洋洋者也,一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者也,此三者前两种为入世之人,第三种为出世之人,和黄鹤楼有着惊人的相似,把出世和入世两种世态人生都写尽了,后人推崇为此,李白也因此搁笔,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两篇诗作皆是模仿崔颢的黄鹤楼而作,足见李白对崔颢黄鹤楼一诗的推崇和神往,不惜以诗仙之尊,甘居模仿之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而作者连用三个黄鹤这样的反复手法,极具灵动,竟像道家参玄一样的尽得不言之意,反复手法在古诗中很常见,我又举了唐伯虎的一个例子,传说风流才子唐伯虎远见一堆缙绅座饮佳酒,说是吟诗,实是有辱斯文,有煞风景。自己一向不喜官场之气,然而酒又甚好,不意错过,心生一计,扮一落魄之人,走上前来,也想对酒赋诗,先写了一上一上又一上,众人都笑言俗不可可耐,又写一句一上上到山顶上,也未见长,后面两句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一泻而下,化腐朽为神奇,众皆惊叹,第二个故事是朱元璋的一首诗,他出身布衣,一个养猪的出身,手下大臣多笑其没有文学才能,一日朱元璋在金殿上说要赋诗,众人都笑其要出丑,一句是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简甚比打油诗也不如,可下面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遍残星与晓月,一座皆惊,不单诗本身有大气,更讽刺了群臣不要得意,虽然我朱元璋像鸡一样俗,可雄鸡一唱天下白万象更新的气象确实是我开创的,喻有深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是怎么讲崔灏的《黄鹤楼》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ea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