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1.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曾说过:“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这一说法,用在个人身上,同样适用,即幸福的人大致相同,不幸福的人却各有各的原因。
罗素这本《幸福之路》,就是用其自身的经验和观察,且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给我们阐释了人为什么不幸福和人为什么会幸福。他希望我们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的病案和逃避方法,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幸福。
罗素指出,我们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个人心理。书中,他更多地是从心理层面来阐释不幸福的原因。他想从心理角度给人们提出一张治疗日常烦闷的方子,因为烦闷是大多数人感觉不幸福或痛苦的原因。
同时,他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放在个人身上,因为在他看来这些烦闷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只有通过自己才能解决。
正如英国诗人勃莱克所说:“在我遇到的每张脸上都有一个标记,弱点和忧患的标记。”
在罗素看来,这些痛苦的标记,大多来自于错误的观念和习惯,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和习惯等等,都是在个人权力范围以内的。只要我们根据作者提出若干改革的方案行事,就有获得幸福的可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0465/57c7d61d4d9fd13b.jpg)
2.
罗素指出,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太关注自己。
自我沉溺就是一个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在书中,罗素挑出自我沉溺的三种类型,即“畏罪狂”、“自溺狂”和“自大狂”三种最普遍的典型来介绍的。
畏罪狂,即是因为小时候母亲的格言进入潜意识,使其那些儿时的戒条成为自己害怕犯罪的缘由;自溺狂,即是因为虚荣心到了极致,使得人们无法获得真正的爱;自大狂,即是因为自己的梦想越来越长以致无法得到满足。
其实,上述的这些不快乐者,有其共同点,即是少年时给剥夺了某些正常的满足的人,以致后来把这一种满足看得比一切其余的满足更重要,从而使他的人生往着单一的方向走去,并且过于重视这一种满足的实现,认为和一切与之有关的活动相反。享乐狂也是如此,只是他们所受的挫折可能严重到极点,以致他们不再寻求满足,而只图排遣和遗忘。
除此之外,罗素还介绍让人不幸福的原因,即忧郁、竞争、烦闷、疲劳、嫉妒、被虐狂和畏惧舆论。
其实,上述的这些不幸福都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或是我们太注重他人的看法,或是我们太在意别人的认同,或是我们自己耐不住寂寞,或是我们的内心太恐惧,或是我们太愿意与他人去“比较”,等等。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找到幸福之路,就要从自己身上开始。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0465/7d6ff695b333bbe6.jpg)
3.
对于幸福之路,罗素给出的秘诀是:尽量扩大自己的兴趣,尽量对人和物保持友善。
具体来说:
1)兴致
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就越多,而受命运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少。因为他如果失掉一样,还可亡羊补牢,转到另一样上去。
2)情爱
好的情爱,相当于一个人的船安全时的感觉,较次的情爱,相当于舟破以后逃生者的感觉。要有第一种情爱,必须一个人先获安全,或至少对遭遇的危险毫不介意;而第二种情爱是不安全感的产物。
3)家庭
家庭的完满,给人自由甜蜜的感觉,自然能让人感受到幸福和温暖。
4)工作
工作是人所愿望的,它可以免除一个人的烦闷,因为工作之时和百无聊赖、不知怎样度日的烦闷相比,还是比较舒服的。另外,一个人只要没有过分辛苦的工作来摧残他的精力,一定会对于自由的时间,比一个成日闲荡的人有更浓厚的兴致。
5)闲情
一切的闲情逸兴,除了在宽弛作用上重要之外,还有许多别的裨益。比如,它们帮助人保持均称的意识,而均称的意识不仅有价值,而且有时能安慰人心。因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生与死中间的一瞬,常使我们过于重视,以致变得过于兴奋,过于紧张。
6)努力与舍弃
对于大多数人,幸福是一种成就而非上帝的恩赐,而在这件成就里面,内在的与外在的努力都占有极大的作用。而舍弃有两种,一是源于绝望,一是源于不可克服的希望。前者是不好的;后者是好的。
在罗素看来, 外界的环境并不极端恶劣的场合,一个人应该能获得幸福,唯一的条件是,他的热情与兴味向外而非向内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自我中心的情欲,获取那些使我们的思想不永远贯注着自身的情爱与兴趣。大多数人的天性决不会在一所监狱里觉得快乐,而把我们幽闭在自己之内的情欲,确是一所最可怕的监狱。就像恐惧,嫉妒,自怜和自赞。
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想着自己不快乐的原因,我们就会永远自我集中而跳不出这个牢笼;跳出去的方法唯有用真实的兴趣,而非当作药物一般接受的冒充的兴趣。
只有那些注重真正的兴趣和对人和物保持友善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0465/d78a4e04b26c05a1.jpg)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和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