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内经中医
光明中医函授-黄帝内经讲解-第一章 人与自然2

光明中医函授-黄帝内经讲解-第一章 人与自然2

作者: 南郭子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4-06 09:24 被阅读4次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1. 人气与天气相通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气生物,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本文论述人体内在脏腑,外在组织器官与自然界息息相通。
1.1 六合,有二说,一指的是四方上下;一指的是四时,即春三月和秋三月为合,夏三月与冬三月为合。十二节,指的是上下肢的胸,肘,肩,踝,膝,股左右关节。

1.2 其,代词,指的阴阳。三,指的是三阴三阳。五行之气源于阴阳。在一年中,由于阴阳之气分布的不相等,因此有三阴三阳的划分。

临证意义
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嘻嘻想通,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气周流全身,无所不在。内则温养脏腑,外则统摄营卫,入于精隧,则出入内外,以行血气。所以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如古代医家所创的子午流注针法,以自然界时间周期变化为条件,配合十二经气血流注次序,逐日按时定穴。可以说是《内经》人气统统理论的一个有力验证。

th.jpeg
  1. 五脏之气与天地,阴阳,四时,五气相应

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 《灵枢-本藏》

2.1 参,适合的意思。参天地,即适合自然界。副,配合的意思。
2.2 连四时,即与四时相关联。五节者,风火湿燥寒五气所生的时节。每年从大寒日起,五气各主七十三日零五刻。

临证意义
人体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五气相应,无论从病因学或病理学的角度看,在临床上均可得到验证。
例如风气通于肝,春季容易感受风邪而化热,阴气头痛,目赤,鼻塞,咽喉肿痛等一系列病变。

”春气者,病在头。“ 《素问-金匮真言论》

春令阳气上升,肝肾阴亏的人,此时风阳易动,肝风上扰,则发生眩晕,耳鸣,甚至引起中风等。
又知湿气通于脾,长夏湿热交蒸,最易感受湿邪,引起头重身痛,关节重痛,胸脘痞焖,下肢浮肿等症。由于脾喜燥恶湿,若脾阳不运,湿自内生,又易导致脘腹胀满,或大便泄泻等症。

湿为阴邪,其自外受者,雾露泥水,由地气之上烝,经所谓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也;自内生者,水谷生冷,由脾阳之不运,经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也。“ 《类证治裁》-林佩琴

  1. 经脉与四时,五气相应

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岐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灵枢-五乱》

本文论述人体十二经脉,必须与四时,五气相应,才能维持正常生理状态。

3.1 别为五行,之十二经脉分别配属五行。
十二经应十二月。主要三种联属方法:
-有按十二经运行次序的,

如张志聪说,“手太阴应正月寅,手阳明应二月卯,足阳明应三月辰,足太阴应四月巳,手少阴应五月午,手太阳应六月末,足膀胱(应作太阳)应七月申,足少阴应八月酉,手厥阴应九月戊,手少阳应十月亥,足少阳应十一月子,足厥阴应十二月丑。

-有按五行属性联属的:

如马莳说,春应肝胆,夏应心与小肠,秋应肺与大肠,冬应肾与膀胱。

-有根据四时阴阳盛衰联属的:

如一月足少阳,二月足太阳,三月足阳明,四月手阳明,五月手太阳,六月手少阳,七月足太阴,八月足少阴,九月足厥阴,十月手厥阴,十一月手太阴,十二月手少阴。

3.2 失,违背,不相适应的意思。何失而乱,即怎样不适应而引起紊乱?何得而治,即怎样相适应而获得正常?

3.3 五行有序,即五行之气运行有一定次序,如春风,夏火,长夏湿,秋燥,冬寒依次递变。四时有分,即春夏秋冬四季有一定时间划分。如从立春日起,纪委春季之始;立夏;立秋,乃至立冬之始。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素问-藏气法时论》

本文论述脏腑经脉与四时五行的相应的关系。
3.4 足厥阴邵阳,厥阴,是肝的经脉,即足厥阴肝经。少阳,是胆的经脉,即足少阳胆经。肝与胆互为表里。

临证意义
根据以上两端讨论经脉与四时,五气的相应关系的论文,有两方面知道意义:
-按照五气所主的时令季节,结合相应的脏腑,经脉进行辨证论治。
-按照六气所主的时令季节,结合预支相应的脏腑,经脉进行辨证论治。比如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者四个季节,共六十天,为厥阴风木所主,此时外感病,以伤风为多见。若阳气升发太过,感受风温病邪发病的,叫风温。从春分,清明,谷雨至立夏,为少阴君火所主,此时外感病,多以火邪多见。从小满,芒种,夏至至小暑,为少阳相或所主,此时外感病,以伤暑为多见。特别是夏至以后,湿热交蒸,因此暑热携带湿之病较多。从大暑,立秋,处暑乃至白露,为太阴湿土所主,此时外感病,以伤湿为多见。从秋分,寒露,霜降至立冬,为阳明燥金之气,此外感病,以伤燥为多见。此时雨水减少,气候干燥,故伤寒而病的,表现为凉燥,感热而病的,表现为温燥。从小雪,大雪,冬至乃至小寒,为太阳寒水所主,此时外感病,以伤寒多见。

六气和五脏的划分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都是反应常年气候运动的规律。

  1. 顺应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夫四时阴阳,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生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荷疾不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本文论述人体顺应四时阴阳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4.1 四时阴阳,不单只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炎帝四季气候变化。主要指一年中日行周天运动的阴阳变化规律。张介宾说:“以日行之度数言,则冬至日南极而北返,夏至日北极而南返,,故冬至曰阳始,夏至曰阴始。”

4.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阳旺,秋冬阴旺,为什么还要养?其实不矛盾,因为四时阴阳是相互为根,相互为用的。如果春夏不保养阳气,则无以生长,秋冬不保养阴气,则无以收藏。张介宾说:“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4.3 终,代表衰老。始,代表发生。

临证意义
《内经》认为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

  1. 适应寒暑的生理变化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灵枢-五癃津液别》

本文论述人体适应寒暑的生理变化。
5.1 腠理,指的汗孔及皮肤肌肉组织间隙。

5.2 溺,同尿。天热表现为汗多尿少,天寒表现为汗少尿多。

临证意义
人体适应外加寒暑的变化,主要倚靠卫气的调节作用。若果卫气开合失常,容易感受外邪的侵袭,轻者伤风感冒,并在皮毛。重者为外感六淫重症,病邪深入经脉脏腑。
就临床来看,因表卫不固而易患感冒者,常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以实卫固表;若因下焦阳虚而表卫不固者,当以芪附汤(黄芪,附子炮)温阳固表。等等其他表卫不固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1. 人体与昼夜阴阳相应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素问-金匮真言论》

本文论述了昼夜阴阳的消长,并指出人体阴阳之气具有与之相应的节律。
6.1 平旦至日中,谓自卯至午,相当于始终的六至十二时。平,昼夜平分。平旦,即早晨日出之时。

6.2 日中至黄昏,为午至酉,相当于十二至十八时。

6.3 合夜至鸡鸣,谓自酉至子,相当于十八时至二十四时。

6.4 鸡鸣至平旦,为子至卯,相当于零时至六时。

临证意义
赵养葵说:“阳病则昼重而夜轻,阳气与病气交旺也。阴病则昼轻而夜重,阴气与病气交旺也。若夫阳虚病则昼轻,阴虚病则夜轻。阴阳各归其分也。

  1. 人体气血盛衰与日月相应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故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素问-八正神明论》

本文论述人体气血盛衰与天日阴暗,月相盈亏的相应关系。从而提出了“因天时而调气血”的针刺原则。
7.1 淖液,有如润的意思。与下文“凝泣”相对应。
7.2 泣,闭塞也。
7.4 精,正也。有流利的意思。
7.5 郭,月郭,即月亮轮廓的意思。
7.6 月郭空,即月亮轮廓亏缺。
7.7 因天时而调气血,这是《内经》提出的一项重要针刺治疗原则。具体讲,就是天气寒冷,不宜针刺,天气温和,行针不必疑虑。月相变化时的针刺原则:
-月出生时,不宜用泻法。
-月正圆时,不宜用补法。
-月无光时,不宜进行针刺。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闭,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瞧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灵枢-岁露》

7.8 参,适合的意思。
7.9 烟垢著,烟垢,垢腻如烟,血实则体肥,故垢腻著于肌肤,表之固也。
7.10 贼风,泛指六淫病邪。

临证意义
《内经》认为人体气血也同潮水一样受月球的影响,形成有规律的盛衰变化。后世的子午流注针刺疗法,就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 阳气的昼夜消长规律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

本文论述人体阳气适应自然界变化的昼夜消长节律。
8.1 阳气,指的卫外的阳气。主外,指的卫气行于体表,护卫于外。卫气昼行于阳(体表),夜行于阴(体内)。

8.2 人气,指的人体的阳气,这里指的卫气。气门,指的是体表的汗孔,又称玄府。汗的排泄依赖肺气的宣化,汗孔又具有开合作用,所以称为气门。

临证意义
临床实践证明,一般疾病多是凌晨减轻,下午相对较重,夜间更甚,这就是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如《医铃》中说:“昼夜最可辨病之阴阳,然而最难辩也。阳病昼重而夜轻,谓阳气与病气交旺也。然亦有阳病而昼不重者,盖阳气虚之故。阴病昼轻而夜重,阴气与病气交旺也。然亦有阴虚而夜反轻者,盖阴气虚之故耳。”

  1. 气候因素的致病作用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9.1 百病,诸多疾病之意。事实证明,临床常见的伤于寒暑诸邪的病人,并非都是由于气候失常引起的。由于自身的适应能力或抗病能力的低下,也可导致发病。

10.正邪消长的昼夜规律。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1旦,早晨。慧,清爽。

  1. 营卫运行的昼夜节律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己,与天地同纪。 《灵枢-营卫生会》

11.1阳,指的体表。阴,指的体内。二十五度,指的二十五周次。申沈又彭《医经读》说:“盖脉在分肉之间,营行脉中,卫即行于脉外。。。行于阳则表实。故昼日体耐风寒,行于阴则表虚。故夜卧而不耐风寒也。此其验也。”

11.2 起,止,指的寤于寐。

11.3 陇,与隆通,极盛的意思。

11.4 太阴,指的手太阴肺经。内,指的营气,营行脉中,始于手太阴而复合于手太阴。故言太阴主内。太阳,指的足太阳膀胱经,外,指的卫气,卫行脉外,始于足太阳而复合与足太阳。故言太阳主外。营气和卫气都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性质柔顺,行于脉中;卫气性质刚焊,行于脉外。营卫之气在运行过程中,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循环全身而无休止。一日一夜,各自循行于身五十周次。至夜于内脏会合。营气行于脉中,和经脉并行,营气出于中焦,注入手太阴肺经,沿着十四经(十二经脉与任督)脉道,营运周身上下而无休止。
十二经脉循环运行次序,有肺渐次传注于肝,再由肝复入于肺,如此循环不息。而营气循环运行至肝,则由肝别出,上行头部,下项入督脉,下循腹里(任脉),再由任脉上注于肺。
卫气行于脉外,在内则熏于膏膜(心下膈上的脂膜),散于胸腹;在外则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卫气循经运行的路线是:白天循阳经于头表面体表四肢二十五周次,夜晚循阴经行于五脏二十五周次。

11.5 合阴,指的营卫二气于夜半子时会合于内脏。

11.6 无己。即无止境。纪,法则。

营气与卫气+营+气+卫+气+概念+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u3002+营气属阴,又称营阴%u3002+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u3002.jpg

临证意义
营卫皆为水谷精气所化生,但卫气根源于肾中之阳,营气附丽于脉中之血,营气虽然与气血有密切联系,但有不能完全等同于气血。
《医宗金鉴》说:“卫即气中彪悍者也,营即血中精粹者也。营行脉中,故属阴也。卫行脉外,故属阳也。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肾中先天之一气,故又皆以气言。”
营卫气实质不离开气血,气作用又有别于气血。卫气之所以能护卫于外,营气之所以能营养于内。主要是通过它们的运行作用实现的。
故前人谓:“外证得之调和营卫,内证得之调和阴阳。”

902b3430e0e312f5bc4245.jp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光明中医函授-黄帝内经讲解-第一章 人与自然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fq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