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那个XXX的XXX吗?”
“他不是不卖吗?“
”是啊,现在被政府收去了,你知道政府收了这个是去干嘛吗?“
......
小区的门卫在扯着嗓子对坐在小马扎上的大爷讲述着一个不知道他从哪听来,也不清楚可信度的事情,但是当他看到那三四个大爷都很震惊的样子时,他的语气就从讲述变成了卖关子,好像看到他们那好奇的样子,会让他感觉自己备受关注一般。而那些听众似乎也不会去关心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们只是想听到他们想听到的东西。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认认真真听自己说话,所以大致分为了这几类人。
第一类,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捡着别人爱听的话去说,但这也需要天赋的,说好了,听着就会很舒服,开头开好了,再往下说,就会让人有听下去的欲望。但是说不好,就很容易听出来是在溜须拍马,再怎么补救都无济于事。
第二类,为了让大家听他说话,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虽然他是中国人,但他一开口中国便是他的了。听别人说了几句话,就觉得自己跟别人有了深入交流;看两眼时政新闻,便觉得自己如新闻媒体的点评人,有着独到的见解。这很像《围城》里的褚慎明,到英国时,遇到罗素,罗素问他什么时候到英国,有什么计划。褚慎明就和朋友们吹嘘和罗素的关系是“还够得上朋友,承他瞧得起,请我帮他解答许多问题。”这种人,在喝酒之后特征尤为显著。
第三类,以现在90后居多,一般不说话,并且大部分患有社交恐惧症,在很多人的时候,他们说话往往会斟酌一番,再讲出来的话就像回锅肉一样,就是那个味,也不容易翻车。
第四类,算是马后炮吧,在事情发生之前,发表自己评论观点时,对自己观点不够确信,往往喜欢在开头加一些“我觉得吧......”或者在结尾加一句“我是这么认为的哈”,来作为强调,这样做本无可厚非,若经常这样,便显得有些不自信了。说是马后炮,是因为,他们往往在事情发生后,若结果真如他们先前所说,他们会很兴奋,更有甚者,完全没有了之前对自己观点的不自信,而是大声说:“你看!我就说吧!”或者是”你看我说什么来着!“除了这样呢,还有些马后炮,如果事情的结果不够好的话,他就开始说,一开始我们应该...或者是你就不应该这样这样,而应该那样那样......如此说一些对这件事情于事无补的话。
很喜欢那种社会性的作品,有一个老电影《背靠背脸对脸》,里面对于说话的艺术还有那种社会关系之间的描述就很形象。
再一个对于说话很厉害的人呢,我认为是《甄嬛传》里的曹贵人,他说的东西,看似没什么伤害性,但她每次一说话,我都替甄嬛揪着一颗心。
最后我想说,其实你说了什么,没有人会在意,除了你的父母亲人和你真正的朋友,其他人,尤其是地位高出你很多的人,并不会认真听你在说什么。所以说话是门艺术,如果你的艺术造诣不够高的话,也不用去难过,地位高的人不会在意你在说什么,地位和你近似或稍低的人,那便真心换真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