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517889/9d48c2409e4f91a5.png)
《如何学习》这本书,作者通过对数百位考入美国“常青藤”大学尖子生的观察和采访,概括和总结了他们的优秀方法,提炼出“赛博学习法”,并通过这个系统的学习体系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驱动。
所谓的“赛博学习法”实际由12个问题组成,这12个问题就是该学习法的基础
问题1:我阅读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方式会随着阅读目的的不同而变化,比如为了准备考试、为了写一篇论文、为了获取一些信息、为了课堂谈论做准备······如果是为了论文做准备,你更多的是要寻找能支持你观点的论证;如果是为了准备考试,那么你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在主旨大意上下功夫,细节也很重要。因此,在学习的第一步,花几秒钟想一想自己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问题2:关于这个话题,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这是学习热身阶段,在开始阅读之前,快速简洁地将以下几个问题的相关内容写出来:
关于这个话题你知道什么?
这个话题让你想起什么?
你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希望学到些什么?
多花一些时间完成这一步,因为这一步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弄清楚你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而且,这还能够促使你从对教科书的依赖中独立出来,促进你提前进行思考,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的专注。
问题3: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专注于主要内容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尝试着去理解文章材料,也不是尝试背诵任何内容,我们不过是想知道个大概情况,看看总体感觉,并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花很多时间。重点是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及主题、重要术语和概念有哪些、总体结构(主要的观点及重要概念出现的顺序)。
把握了文章主要内容后,花几分钟的时间完成以下两步:
首先,尝试用几句话总结整个章节的内容。
然后,尝试大致简略地回答章节后面的问题。
这两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文章,通过自己的语言对文章有大概的了解
问题4:作者接下来要说什么
经过前面三步,我们已经知道了文章的大概信息,也做好了要学习具体知识的准备,现在是时候通过主动阅读来挖掘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主动阅读,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在我们阅读的时候需要不断地预测作者接下来会讲些什么。被动阅读时一件无趣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和书本进行对话。
在阅读一段内容时,猜测作者下面将说什么内容,不要在意自己预测的内容是否正确,这一步主要是让你养成一种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式,你觉得接下来作者会写什么方面的内容,而作者实际上写了哪部分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写完文章的思路,也会促进我们自己的思考。
问题5:专业问题是什么
每一个科目都有自己的一套专业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将这些专业问题记在脑里,他们可以帮助你提取并理解对应科目中的重要信息。
如地理的专业问题有:
它由什么构成?
它有什么化学、物理及结构上的特性?
它的形成过程如何?
除了专业问题以外,还有另外一套问题使我们必须回答的,即“导读问题”。
如:它的定义是什么?
可以举一个关于它的例子吗?
它有哪些不同类型?
它跟什么有联系?
可以拿它和什么相比较?
专业问题和导读问题能够让你真正触及一个科目的内容,并且像一个专家一样对其进行分析。不管在阅读过程中问了什么,一定要确保问了专业问题和导读问题,并且要尝试着去回答这些问题。
问题6:针对这些信息,我能提出什么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同时保持对教育的兴趣,唯一的方式就是要做得比老师要求的还多。提出自己的问题,虽然也是针对相应的阅读材料,但是确实在你的背景和兴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问题能够激起你的好奇心,将所学的信息个人化。培养自己对阅读材料的好奇心,提的问题越多,对材料的消化吸收就越彻底,也就不会走神了。
问题7:这些文章里,哪些是重要信息
在阅读的时候,专注于找到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而其他的部分则可以进行略读或者直接忽略。二八定律揭示:百分之八十的重要信息其实来自阅读任务的百分之二十。重要信息一般包括:
回答专业问题和导读问题时,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和观点;
你的想法、问题及反应;
任何关键术语、概念或者观点;
此外,作者也会在书中提供一些线索:开头结尾;粗体字、斜体字等;章节总结。通过不断的训练,你也会越来越熟练地挑选重点信息。
问题8:针对这些信息,我该如何进行概述和总结
这个阶段记笔记的目的,不仅是记录我们所选择的重点信息,还能让我们积极地与阅读材料互动,进行思考,将所看到的内容,一字一句地写下来,帮助我们理解并记忆相关信息。
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话尽可能少的字数记笔记。机械地抄书中的内容,那还是作者的观点,之后通过自己的总结归纳,才能将作者的观点转化为我们的认知。此外,不要看教科书,要凭着自己的记忆来记笔记,组织笔记,形成明细的结构。
当你做完一个部分或者一个章节的笔记以后,应该完全不需要再去阅读原文了。从这时候开始,我们与相应的信息交流,完全是用自己的语言、术语来进行的。每一份新的笔记都能让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对应的科目。
问题9:我应该如何组织这些信息
从这个问题开始,我们需要的将不再是课本而是我们自己的笔记。组织信息就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通过这个过程,能够看清信息间的模式、联系及关系。比如,我们可以用多少种不同的方式来比较各条信息?哪些内容有相似之处?哪些内容时不一样的?哪些内容彼此密切相关?根据专业问题和导读问题,不一样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之处?
组织信息没有绝对的正确方式,每一种不同的组织方式都像我们展示了同一个信息的不同方面,所以尽可能地区尝试。不断地试验和组织能够让我们真正理解材料,并节省很多时间。
问题10:我如何用图表来说明这些信息
一张图片胜过一千个字,我们大脑在处理图片方面很拿手,相对于文字信息,大脑吸收、理解图片信息的能力要强一些,因此将信息转换成视觉图片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制作视觉图片时,试着用不同的技巧去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相对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不同的字号、字体、字母的大小写以及图片的颜色等等。
问题11:对我而言,这些信息的记忆点是什么
大脑在处理图片、模式、节奏和故事方面很拿手,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方式,将那些分散的信息及抽象概念与我们已经知道的某个内容,或者是某张图片、某种模式、某种节奏、某种故事联系起来,那么记住这些内容简直易如反掌。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是212华氏度,而212正好是你当地的电话区号,那么你就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你把电话扔到沸腾的大海里。
问题12:这些信息如何才能与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
随着课堂笔记的增多,简单的将所有的笔记放在一起,然后在考试前几天重复读笔记,这种学习方式是低效的。在学习完一个科目之后,我们应该做一张总结笔记,这份笔记只能有一页,它是课堂笔记和阅读笔记的浓缩精华,展示了整个课程的概括。选择出最重要的信息,然后对其进行压缩,最后放在笔记的对应位置上,构建出你对整体的理解。
这本书对于在校学生或者是有应试需要的人来说有一定的参考性,不过因为我自己目前没有应试需要,所以在快速翻阅文章目录后,根据我好奇的部分(赛博学习法)进行阅读,而对尖子生如何应对不同科目、如何获得高分、如何安排好一切仅是进行了简单的快速阅读。这也是对明确阅读目的的应用,改变一本书必须从头读到尾的观念,对于目前不需要的部分不阅读或者扫读,能够节省很大一部分的时间。
下期预告:【美】 Gloria Frender 《学会学习》
2017/10/1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