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文名: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现代心理学三巨头之一,好吧,虽然我还是不认识。书名与内容不存在有直观的联想,全书是心理学方面关于个体心理学的解析。
心理学方面的书之前也有看过,《自控力》涉及了很多,《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方面也分析的我目瞪口呆。而这本书主要是个体心理学分析,因为作者曾是医生的缘故,感觉很多地方有一点儿说教的成分,但是至少对我很受用,确实受益良多。
很多自身性格的养成能够有更全面,更逻辑的认知,看完对自我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很多。确实很多时候潜意识的自我欺骗,如果你不去较真,还真被自己骗过去了。自己骗自己很难,那只是你的手段还不够“高明”。
2
自我认知。
自卑与超越、梦、以及性格的环境影响,很多地方在自己身上一套用,确实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人类的群体性就无法避免竞争、合作等关系,有竞争自然有高低,对于儿童性格养成也自然而然。人同时具有自卑感与超越感,面对你比你厉害的自卑,又存在其他方面的强项而自豪。自卑让我们奋力追赶,超越让我们不至于心理失控。同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即使你万事落于人后,你也会从其他地方找到你的心理超越感,保证自我伤害减免。
同时对于终身性格的养成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对于没有正确引导小孩,如我,在这样的邻居家某某的环境下,我并不知道我某项不如别人是合理的情况,因此我的体育从读书到现在都是无可救药。然而我知道我小时候读书很强,所以我毕业两年了还在这写读后感。这就是心理补偿机制,因为一两次的挫折,就畏缩不前。我无法说我以前是错的,在那样没有成人正确引导的环境,我的认知根本无法进行自我修正,也就只能现在唏嘘了。如果当时在我遇到体育挫折时,身边多一些鼓励,或许我现在也能文体两开花。
同时书中提出了一点,人的性格养成与基因关系不大。我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决定性格的是儿时的环境,如果强说基因问题,那也是你身边环境“基因”对你的性格进行的“遗传”。思维是后天形成的东西,性格方面是没有本能这么一说的,有,我也觉得是在对自我成长经历的一种掩饰。
3
合作认知。
我觉得没有任何心理学学习的父母是一个不称职的父母。或许过于武断,但我还是不收回。看书同时检视自我成长轨迹,同时假设自身是父母、长辈,如何能够帮助当时的我更好的成长,收益良多。无知无畏不是勇敢,是愚昧。同时对于现在的我,与朋友相处、与同事相处和与小孩相处也并没有不同。但是成人的性格更加成熟,认知更加偏私,同时自己的性格也需要长时间的修枝剪叶,难度不与儿时。
同时书中多次强调个人的社会性,虽然有些理解不一致,确实也是修身良方。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只能是个体融入社会,没法让社会改变去接纳个人。进入社会也就有分工、职业、社交、爱情等一系列问题,毕竟人是没问题的,人多了问题也就多了。
4
当然,很多地方我也没有那么认同。
比如,性格是在四五岁形成的。并不是完全否认,只是过于武断。我觉得性格更像是婴儿诞生之初伴随的万能种子,刚开始四五年正式定种的时期,决定是长成什么种类,并萌芽生长。之后儿童、青春期,根据环境的浇灌成长。直到死亡,这颗性格树都是可以修整的。当然影响力也是从强到弱,小树的一丁点儿修整对于以后都影响巨大,成年之后想要对性格进行改变,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更多的专注以及持续不断的坚持。
再如,书中对社会性过于强调。虽然为个体心理学的书,但是全书都在强调合作,合作很重要,但个人认为,个性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世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也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完全一致。只要是不危害社会、不危害人类的都可以接受。
同时最后阶段,将婚姻看过太严重。你如果不想结婚,你就是没有社会合作,你就是反人类。或许是作者没经历过现今社会的压力状况,自己都在苟延残喘,本着高度的社会良知,我不生是为了全人类好。生好不教好,就是明日的社会新闻焦点。与我也是良心有愧,无地自容。
5
虽然有所分歧,但是不得不说看完之后收益良多,拓宽了很多的知识面,将很多存在于人情往来的事情,能够逻辑思维辩思清楚。非常荣幸拜读此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