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范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没有范蠡,越王勾践将客死他乡,历史上就没有卧薪尝胆的君王,越国也无法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可见范蠡的胆识谋略不是常人所及,然而他却在越王称霸之后,悄然离去,教会了后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从此他带着西施泛舟西湖,几次隐姓埋名,辗转来到了今山东定陶(古称陶),并取名陶朱(逃诛谐音)公。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必删陶朱公是中国开始经营商业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后世商人的保护神。真可谓是富甲天下,身家巨万。
就是这样一个要财有财,要智有智的人,却没能救下自己的儿子,让人不免唏嘘。
范蠡在陶,得了一个小儿子,这个小儿子长大后,他的二哥在楚国杀了人,被关进了监牢。陶朱公说千金之子不死于世,就派小儿子带上千两黄金去营救。长子得知以死相逼,认为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营救弟弟的事理应让他去做,妻子也劝说陶朱公,别二儿子没救成,先死了一个儿子,陶朱公无奈只好同意让长子前往。他写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好友庄生,临行再三嘱咐长子,只管把钱交给庄生,凡事由他料理。
长子把钱交给庄生之后,庄生嘱他赶紧回去,不要呆在楚国,弟弟出狱也不要问为什么。可长子见庄生家贫如洗,不放心他能救下弟弟,没听父亲和庄生的话,带着自己攒下的百两黄金在楚国四处打点。
能得到范蠡认可,并委以生死重任的庄生不是一般人。他为人清廉,举国上下都尊他为师。范蠡送他的钱财,他本无意取用,只为让来办事之人相信他会办成这事,只等着办完之后,把钱财退回去。
果然庄生说服了楚王大赦天下,范蠡的二儿子很快就能出狱了,受长子打点的官员就把好消息告诉给他。长子以为庄生根本没帮什么忙,就把千金要了回来。这可激怒了庄生,他觉得自己才高德众,却被一个晚辈无端猜忌,感到羞愤交集,于是前去见楚王,听人说陶朱公的儿子因为杀人被关在监牢里,他们家派人四处打点贿赂,您大赦天下就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并不是体恤本国百姓。楚王就杀了二子,第二天才颁布赦令。
陶朱公长子带着弟弟的尸骨回家的时候,一村人都嚎啕痛哭,只有陶朱公一人淡淡地笑了。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个二子已经活不成了,长子不是不疼爱弟弟,而是他跟着自己白手起家,吃过苦,知道钱财来之不易,自然会疼惜银子。小儿子出生之后就见家里富足,每天只知道骑着千金的宝马打兔子,哪里懂得节省?开始想让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不怕舍弃钱财。
先不去评判《史记》中范蠡救子这个故事的真假与合理性,我也无意说服那些无端揣测的人,相信故事的真假远没有从中汲取营养来得重要。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能给人留下警示,不得不一一说来。
首先,如此精明练达的范蠡,明知道大儿子救不了二子,还派他去,这是他在舍与得之间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不让长子去,长子死,让长子去,二子死。而二子本就犯下杀人之罪,要不是生在巨富之家,早就没命了。
就算富可敌国,也有金钱所不能做之事,顺应而为是智慧的选择。
第二,说说庄生。
有人会说是庄生害死了二子,如果他不第二次觐见楚王,二子不会死;还会说作为一个德高望重之人,不应该和年轻人计较,钱财本就不想要,主动归还和被动要走也没什么大区别;明明能救朋友的孩子,这样做愧对了朋友,等等所有指责都给了庄生。
而我认为,世人都误读了庄生,甚至对他进行道德绑架,然知庄生者范蠡也。庄生之威望,范蠡知,庄生之为人本性,范蠡知,而长子全然不知。
庄生可能是生活中的你和我,有人性中的所有狭隘和愤俗,毕竟他不是圣人,话又说回来,天下又有几个圣人呢?
我们经常赞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却没人说庄生不爱财,却之亦有道。这是人性中的自尊和信任受到极大的挑战,无异于让庄生远离君子之道,他又怎能不痛恨?更何况那个二子本就是一个将死之人。
第三,说说长子。
他有当大哥的担当,有疼爱弟弟的心意,有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他却没有成事谋略。不仅不听父亲和庄生的话,在弟弟和金钱之间他明里选了弟弟,实则是选择了金钱。
还是那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在长子身上应该改成君子爱财,疏之有道。他只懂得赚钱不易,却不懂得疏财之道。
长子第三个问题也是现在很多人的通病,为办一件事,四处求人,以为找了更多的人,一定能把事情办成,殊不知最后谁都不敢帮他,事情成功的几率反倒降低。
第四,说说楚王。
如果楚王有思想,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也许范蠡的二子不会死。
范蠡是楚国人,因为楚王无能,才去了越国帮助勾践成就霸业。就算楚王不知陶朱公就是范蠡,他也该知道陶朱公富可敌国,一个用他儿子请他出山的机会就这么白白浪费掉了。但凡他有一点点雄心大略,有范蠡的谋略和当时富可敌国的陶朱公相助,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兴许会改写春秋格局,只可惜庸人只能和机会一再错过。
凭借范蠡的智谋和陶朱公的财力,救一个死囚应该不是难事,可他没有逆天行事,纵使对人心了如指掌,也只是顺应,更显出大智慧的担当,还为后人留下了这则耐人寻味的典故,值得反复推敲研读。
(可乐写于2020年12月2日,星期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