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完早了,今天重新翻了一遍,思考,整理,再加上晚上的读书会,等于重新阅读一遍。
![](https://img.haomeiwen.com/i2716242/3ca16555a295570a.jpg)
尼采曾说: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我读这本书时,常常想起朋友告知我的这句话,对于我而言,就是在不停克服这个时代带给我的重重认知障碍。
读完熊培云,我去参加研究生考试,因缘际会,最后一个探究题,讲怎样看待鲁迅。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熊培云这本书的名字《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鲁迅的作品,不也就是这个视角?叫老爷的闰土,问有无鬼神的祥林嫂,古板的鲁四老爷等,哪一个在今天,就真的没有了。
工作第二年,曾有幸见过钱理群老先生,他真切感慨,要我们年轻人,一定要认识脚下这片土地。至今为止,我都还无法忘记这句话。钱理群老先生是国内讲鲁迅的大家,他的这番话,也可佐证鲁迅的作品,是一种深刻认识这片土地的深沉表达。
看一个人,其实不是只看他,而是看他的环境、民族。所以我们叫中国人,不只是黄皮肤黑眼睛,要不然亚洲人都相似。民族传承、思维认知,才是我们这个群体的真正标志。
中国,今天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可是小农意识并未真正离开过。这是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东西,怎么可能一下子抛离。国家走太快了,毕竟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不希望落后。可是太快的代价,是打破农业经济的封闭性,然而来不及打破小农意识,就是心灵的荒芜,一下子,我们没有了精神支柱。
所以,我们一方面为祖国强大而自豪,一方面却又对社会充满焦虑感。
不知谁曾说,人性的进步是很慢很慢的。如果在车马很慢的时代,我们慢不打紧,时代也慢。可是车马快了,我们一下子跟不上,怎么办?
我家乡有一个村落,因挖煤污染,给了高价搬迁费,政府集体搬迁到城市。可是没多久,他们都回来了,在原来的乡土搭建草棚,继续生活,因为去城市,他们能够打工,但无法长期生存?
这只是物质问题吗?其实不那么简单,城市的很多精神生活,在农村根本就没有,一个没有文化农村人进了城市,或许赌博酗酒才是仅有的精神生活。
今天的很多报道,还是只关注形,不关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人是需要休息的,农村文化更是明显,我们在农村,冬天里就几乎是无事可做的,可谓是冬藏。以前能走走亲戚,因为远了太想念,一去好几天,冬天就这样没了。
可是交通方便了,科技进村了,在家里都能视频了,那些传递感情的方式,一下子失去了意义。我们坐在一起玩手机,不是真的不懂相处,而是经常“见面”,根本不知道说什么。
崔永元说,这个时代太二,我不跟了。可是哪能说不跟就不跟的,社会飞速进步,我们只能迅速跟上,气喘吁吁,心灵建设也只剩下口号。
文化自信。
如果个体内心不曾自信过,如何文化自信?
看完《四个春天》,我就知道这个幸福的故事,不可复制,但是可以给我们一个方向。今天的乡村,不只是需要物质,或者是一些所谓的高高在上的关心,真正需要的,是来自精神的世界。
其实很多知识分子,是有些不负责任的,包括熊培云。
朱光潜曾说:“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实用为善,科学为真,美感为美。我们今天讴歌的乡村,很多时候是第三层次,请问,那些在乡土中挣扎的人,如何能够看到第三层。我的父亲带我去树林,从未说过哪一棵树是美的,他只考虑实不实用。而知识分子,会放大农人的一些感慨,然后忽略掉真实。
所以怀念故乡的,往往是读书人。而大群农人,只是回到故乡。怀念往往是精神的,回到是肉身的。我们用精神思维去看待肉身回归,又怎么可能真正契合。
不过,我还是能希望,能够有更多知识分子,去回顾乡村,去观察乡村,如果能够成为大势,也许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形神兼备”的乡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