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的思想,而同是儒家的荀子却主张性恶论。那么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
朱朝阳是个孤独而敏感的孩子,有个离异的、有钱的、不关心的老爸和一个普通的、简单的、忙碌的母亲。全年级第一却掩盖不了自己内心的空虚,以及招来的妒忌和栽赃,更因此要受到毫无公平心、关爱心的老师的错误对待。自己的小小内心早就锁上了一扇又一扇的铁门。
偶然机会,两个浑身毛病的孩子找上了门,没有任何征兆,一系列蝴蝶鼓动了翅膀,一连串的事故发生了。仅仅一次出游,拍点照片视频,无意中发现了别人的秘密。如果不是这两个带有问题的孩子,朝阳简单的一个报警电话,故事就结束在优秀少年揭露重大案情的故事结局中。
丁浩和夏月普都是孤儿,身上还备着说不清的冤仇和愤恨,在孤儿院也受到了不可描述的待遇,小小年纪,记住了很多不该有的行为和思想,也激发出逃脱的欲望和兴奋。他们逃离了那个牢笼,想要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梦想生活。仅仅是路过拜访,仅仅只是一次相聚,事情也走到了不受控制的方向。
张东升是个优秀的学生,出身贫寒却不失上进心,追求爱情也甘于接受卑微的位置。但如此付出,只换来了爱情的背叛,更可能导致前半生的一无所有。谁能懂一个贫寒子弟的付出,并不是说勤奋和努力、奋斗和拼搏就是付出,卑微和低下、谨小和慎微是更难更大的付出。人到中年,突然面临一无所有,怎么走,心怕是也难走出来了。于是,它选择了一个方向走。
一个完美的计划,难免有想不到的突发情况。三个孩子,一个计划,普普是计划的诞生处,丁浩是附和人,朝阳是被动者。开始了,对双方都是一个新情况,毫无经验。你来我往的进展中,又引发了新的事故,一个小小的情绪宣泄,却做成了一个大案件,开始是无意识的,后续是有意的,当案件带来的好处冲击到自己内心的时候,不可避免,思想成长了。于是,被动变成了主动,后续的案件不可避免了。
4个可怜人,本来可以找一个平衡点结束,然后各自过上自己的生活。然而,人心是最难测量的东西,物质无论多大多小,你总可以找到它的平衡点,但是,人心如何,四个人,四颗心,在一件件案子下,串成一个平衡,无可能之事。各怀鬼胎、各有想法,看似可以圆满的东西,恰恰已经千疮百孔了。最终只是谁吃掉谁的问题。
如果不是因为自身的各种问题,被人嘲笑、被社会抛弃,丁浩和普普只是两个身世可怜,但正努力找寻自己生活的孩子;如果不是家境遭遇,社会隔离,朝阳能成为一个阳光下的好孩子;而张东升如果不是因为现实的逼迫,也不会走上这条人生末路。
变“坏”,或者说是没有调整好自己,是我们对他们最常用的评价。但是,人性哪里是非善即恶,用不同的角度来观测人性,便会得到不尽相同的答案。是善是恶,很多时候都是非本人用自己的立场在解释给别人看,从而印证他的观点。人性,哪里有那么多的善与恶的简单区分,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所谓的自我实现就是指,个体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而自卑的弥补,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表现。
朝阳害怕失去很多东西、也害怕得不到很多东西,他每一步追求的,都是自己所说的:希望成为一个全新的人。毁掉一个人的过去,真的可以建立完全新的自我吗?我们不知道,但真的有别的选择吗?我们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谴责别人的行为,因为我们无非真正感触到他们过去和现在到底是遭受到了什么、多大、多难的境况,我们只是生活自己的小小圈子中的自己,无法去评判别人的选择,所以,最好的,我只是期盼,严良最后选择了右键,朝阳真的成了一个全新的人。
善与恶,你信善则处处都是善,你信恶,则你眼中处处都是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