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2941206/8d0e82424851941d.png)
在《先发影响力》这本书中提到很多可以让通过心理学角度的暗示,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和决定的例子。其中有一个经典的例子让人印象深刻。
一位推销员总是能获得比别人更高的业绩,作者就跟随他的脚步,发现他总会在客户家和客户见面的时候,要求去车上取落下的东西。作者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总落东西呢?这和成交量有什么关系吗?后来多次请教这位推销员,推销员终于说了实话:你会把家里钥匙交给不信任的人吗?不会,换句话说,你总是把家门钥匙交给可信任的人。当他和客户借钥匙去拿东西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上暗示客户:我是自己人,可信任的,当然我给你推荐的东西也是可信任的。所以他的商品成交量总是远远高于其他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通过技巧获得成功的例子。而我们现在的很多论述成功的著作都更偏向于技巧。而早期论述成功的著作强调“品德”为成功之本,诸如像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见《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引言)
通过技巧培养确实能让人在短期内获得成功,但从长期来看,成功人士还是得靠自己优秀的品德,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无独有偶,有同样困境的还有我们育儿的现状。现在很多的著作在写到培养孩子的时候,都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孩子不爱学习就解决不爱学习的问题,孩子不爱交流就解决不交流的问题,看起来是针对性非常强,但也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嫌疑。而往往这些著作观点对于影响孩子一生的品德却视而不见。
同样,眼下的问题好似得到了解决,但因为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目标性,往往一个问题解决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像打地鼠一样,此起彼伏,孩子问题不断,家长疲于奔命。
那我们应当如何来培养一个真正成功的孩子呢?专家们给家长们以下3点建议:
1.注重品德培养
品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没有品德底线,任何成功都是没有基石的。优秀的品德会带给孩子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优秀的品德有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等等。
在历史上所有成功的人都具备非常优秀的品德。刘邦知人善用,李世民谦虚纳谏,康熙勇气无双,雍正虽不如其父履险如夷,却也能勤勉守拙。更不用提近当代的政界翘楚、商业奇才。
2.从内心认同孩子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家长从内心中并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优秀个体,相反,他们总觉得孩子还不够好,对孩子的要求一个接一个。这样的养育方式始终让孩子觉得我不行,我永远做不到最好。当孩子产生了自我认知障碍时,他就会懒惰,散漫,不思进取。
家长要做的就是从内心认同孩子,真心觉得孩子是最好、最独特的那一个,然后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孩子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的两位作者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孩子培养成为非常优秀的人才。
3.扬长避短才能让孩子成功
家长总想着让孩子变得更好,事事都想让孩子做到最好。孩子稍稍出错,家长就紧张万分,坐立不安,觉得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必须让孩子按着自己设计的跑道跑完人生的道路,结果家长忧心忡忡,孩子也是疲惫不堪。
其实孩子们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家长只要找到那一面,让孩子不断发展,就能成就孩子成功的一生。前几年有一个“木桶理论”,说木桶最终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而孩子的短板也决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但事实恰恰相反,一个人要成功,不必事事都做到最好,只要有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能成功。
成功取决于孩子最擅长的那件事情能做到什么程度,所以扬长避短比修复短板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