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吃垃圾食品,不卫生
怎么给你说的,这种东西不要碰
你没有考第一名,不可以去游乐园
……
这些话是不是非常熟悉,每次父母在拒绝孩子的时候,都会说“不”。
干净利索,可却忽略了父母每一次说不,对孩子来说失望一分。
一个长期生活在不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是一场悲剧。
如果父母这个时候读一读,《父母效能训练手册》,在豆瓣评分9.1的这本书,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悲剧的产生。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诞生30周年之际重新得以修订。父母效能训(P.E.T.)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于40多年前创立,是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父母训练教程,向父母传授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并循序渐进地提出建议,以解决家庭冲突,让每个人在冲突中都赢。
作者托马斯•戈登,是美国职业心理学家。他从科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如何解决父母习惯性说不的问题。
2
悲剧的产生,总是有缘由的,种花得花,种豆得豆,有因必有果
你不可以哭,这个玩具不能买,这是父母明明白白的对孩子说不。有远见的父母会意识到做出改变,更可怕的是隐形说不。
你应该更乖更懂事 (评判批评责备)。
你想做一个自私的小气鬼吗? (归类嘲笑羞辱)
你只想惹毛我是吗? (解释诊断心理分析)
打断别人的谈话是不好的行为。 (教导说教)
这样的言语在我们生活当中非常的普遍,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语言并没有多大问题。
我们并没有打骂孩子,更没有虐待孩子,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父母。
然而实际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则被评判、嘲笑、批评或者是羞辱,简而言之就是感觉到被拒绝,被否认,不被接纳。
这些被拒绝的信息会给孩子产生怎样的后果?
所有这些表示拒绝的信息,它们会排斥孩子的性格,是在强调孩子的不足,是在否认他的行为,甚至上升到否认人格自尊。
这一只对准孩子,指责的大手,具体是这样样消耗母慈子孝的温馨画面的。
有人曾说,父母的指责、嫌弃、责骂,孩子不会停止爱我们,但是他会停止爱自己。
幼儿时期,当孩子被评价或者被责备时,会感到内疚和懊悔。孩子感到父母不公平,其实孩子本意并不坏。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遭到拒绝后,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因为做错了事。
青少年时期,孩子会对这些信息做出抵抗行为,会像飞镖一样反过来对父母发动攻击。
攻击之后,孩子会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的不足,这些拒绝言语会严重地损害他的自尊。
拒绝信息会对一个孩子的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破坏性的作用。被言语拒绝浸泡长大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永远都不够好,是坏孩子,懒惰,不为别人考虑,不体谅他人愚蠢,无能的人。
而童年时期形成的不良自我概念有可能被带入到成年时期。这些批评指责的话,会对一个人带来终身无法消除的障碍。
马修·麦凯博士在《自尊》一本书中提到自尊对于一个人的心理生存至关重要。
认识不到自我价值,很多基本需求就都无法满足。评判和否定自己会让很多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们会像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身体上的伤口那样,想方设法地逃避一切可能会加剧内心痛苦的活动。
比如会减少在社交、学习或职业方面的进取行为,生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与人相处、参加面试、为远大目标奋斗,这些都越来越让他们头疼。
他们不愿与人敞开心扉、听到批评、寻求帮助或是解决问题。
他们为了避免更多的评判和自我否定,你为自己树起了保护栏。
要么自吹自擂,要么抱怨发怒,要么埋头工作,要么满嘴借口。
还有可能暴饮暴食,或借助酒精、毒品来麻醉自己……
如果世间存在时光穿梭机这样的东西,若干年后,如果看到自己悉心培养的孩子变成上述情况的样子,会不会很遗憾,心如刀绞。
3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这里有两招。
解铃还需系铃人,父母的言语和和孩子的沟通是可以具有建设性的。这世上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有哪一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悲剧的主角。
第一,用耳倾听取代用嘴说不
父母学会采取积极倾倾听,这需要父母抛开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专注专心接受孩子的信息。这需要父母,置身于孩子的视角,进入孩子的世界,读懂他们世界的一花一草。
积极倾听帮助孩子解决归属于他的问题,责任属于他自身。
前提是父母能够接受问题完全归属于孩子事实,责任归属于孩子,并从始至终允许孩子去寻找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小孩对妈妈说,今天某某小朋友不和我一起玩,孩子的妈妈的反应有常见的几种,是不是你惹得他不开心了 ,为什么不和他一起玩他想玩的玩具,你必须学会和朋友相处。
这样的回答里面充满着建议,说教和指责,这些都是在隐形说不。孩子的解读是我自己不够好,爸爸妈妈觉得我不够好。于是天就聊死了,孩子不想再往下面去谈论。
积极聆听的妈妈是这样反馈的,你对某某小孩有点生气? 小孩继续会说是的,我再也不想和他一起玩了,他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妈妈接着反馈说,你非常生气,你再也不想见到她了。孩子巴拉巴拉继续往下说了很多,孩子的妈妈运用积极聆听,跟着解读孩子的情绪和想法。直到孩子说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妈妈允许他有情绪,认识到孩子的情绪是暂时的,不是永久性的,积极聆听帮助孩子减少对负面情绪的恐惧,并把问题毫无保留地留给孩子去解决。
第二,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请把主语换掉。
你不能那样做,你为什么不乖乖的,你应该更懂事一点,你真淘气,你真讨厌,等等这些话,是我们生活中的父母经常说的话。
这些话的主语都是你,也就是孩子。这些话语在孩子这边接收到的都是拒绝,讨厌否认不被爱。
孩子的自尊就是在这些话语里面一点一滴的击溃掉的,滴水穿孔,有时候甚至是毁灭性的,一个自尊水平低的人,是很难自爱的,一个不自爱的人,是很难爱周围人的,恶性循环,就像是一个诅咒。
其实父母如果意识到了,改变这种说话的方式也并不难,就是当孩子出现不可以接受行为的时候,父母的表达将你改成我。
比如说累了一天的妈妈下班之后,孩子吵着要妈妈陪他跳绳。将她常说的你去玩你自己的或者一边去,改成我工作累了,累了的时候不想玩。
又比如妈妈刚把厨房收拾干净,孩子进去将番茄酱面粉弄了一地,妈妈经常说的你这个淘气鬼,你怎么这么讨厌,改成我刚收拾完厨房,就被你弄乱了,我很烦躁。
当主语改成我的时候,我信息传达出来的时候孩子感受不到是妈妈在批评指责他,否认他。而是妈妈本人的感受以及客观的事实。
父母很容易理解说话改变主语后的沟通效果的区别。
当要改变一个孩子不好的行为时,转变主语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它有助于促进孩子健康的心理和父母健康的亲子关系。
换了主语不太容易激起抵抗和叛逆,因为父母没有居高临下的去指责否认孩子,坦诚的对孩子说出他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和困扰。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俯首用耳用心倾听,对孩子少说一些不,让我们的孩子自信自爱,快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