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了前两本作为基础后,再来读亚里士多德的原著就相对要轻松一些。尽管论证部分还需要停下来去思考,但总体上能大致了解了。前面导读部分对于理解全书非常有帮助,不仅把全书结构以及论证思路呈现出来了,更谈了在当下伦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德性论在现代丧失的原因。“现代危机的实质,就是道德危机”。物质利益凌驾于内在德性之上。真正的德性是契合中庸的品质,如何才能把握适度,避免中庸的另外两个极端,通过明确“不是什么”从而明确“是什么”的本质,亚确实给我们从源头上进行了分析论证,看完全书,对于这些能带来至善的品质有了进一步了解。
做笔记的思路也按照目的至善、幸福之于终极目标、德性之中庸品质、若干中庸的另外两个极端等来展开。
笔记:
导读部分
人人忙碌得不可开交,却无暇顾及自己的灵魂,尽管总理高喊着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公平正义比太阳还光辉这样震撼人心的话语,却无人制止得了一些企业丧失天良的道德败坏,至于可悲的现状,就是社会正在一天一天的把每个人变成残酷的竞争者,却无人相信德性的光辉和力量。偶然地树立起一两个让人感动的流泪的道德楷模,但榜样的力量却不再是无穷的,而是在让人感动的瞬间迅速的消融在不道德的社会现实中。
人文教育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培植天赋于我们身上的精神萌芽,使其成长,和壮大为我们生命的血液,使我们自立为人,自强为优秀而卓越的人格。
如果一个人真想获得人文素质,那就没有什么比尼各马可伦理学更值得阅读的经典了。
伦理学的原始本意就是创建人可以安居其中的有意义的家园的含义。伦理的本义引申出古典伦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即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是一门实践哲学,他与理论这个哲学的区别在于,他不问事物是什么,而要探索事物如何是这个,如何做才是善,不能光知道什么是德性,还要探索如何变成一个有德性的人,这就是他强调的实践的含义。
伦理学就是探讨如何配置,培养核心因素,我们的好习惯,好习性的学问,好习惯和好习性就是一个人的品质品格或德性。
四因说是为了回答理论哲学的提问方式,事物是什么而提出来,亚里士多德提出用四种原因来回答,这就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因是回答一个事物是由什么质料构成,形式构成用途的整体;为什么是这些形式而不是别的形式呢?就要从动力因来解释,但为什么有这种动力而不是别的动力呢?最终要归结为一个事物的生长,是为了什么这个目的因。
自然中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内在地包含某一种促成其生成,即是其所是的力量,是其所是,就是成为其本己的自身,这个本己的自身之所是就是事物的目的,只有从这种内在的目的才能逻辑地“在先的”评判事物,各个部分活动的好坏。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总体论证框架,有,一,至善和幸福作为人生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善和目的;人之为人的使命;幸福要靠神佑和运气,还主要是靠人的德性来实现;两种德性,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的划分,与灵魂中的高贵部分。
二、德性与中庸:德性品质与性情和行为;德性与中庸。
三,德行的特征与具体的伦理德性:
德行与自愿,德行与权谋和抉择,具体伦理德性分析。
四,公正作为德性之首优于各种具体德性。
五,理智德性与明智;
六自制和快乐
七 友爱与和睦之于幸福的意义。
八,思辨的幸福高于实践所能达到的幸福。
德性论在现代失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每个人的目标和意向都是向外寻求发展,以外在成功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幸福,没有人关注自己的内心,没有人关注自己的灵魂,在心灵沉睡和灵魂之眼闭合之时,人类的生活再也得不到神佑的明光,人人竞相在浑浊漆黑,不知未来的现实中奔忙和奋斗,以满足自己低级的欲求。以为对物质对权力的占有就是人类真实的需求,所以现代政治哲学不再与追求至善的伦理学结盟,而是在自然权利的基础上,寻求对个人自由的保障,伦理学也就变成了一门以立法来寻求个人的自由和尊严的道德规范学说。但是“本能冲动”获得全面解放,而又不再相信灵魂高贵的现代人,外在法规的强制力都奈何不了他,又如何能够具有自律的动力呢?这才是德性论在现代失落的真实原因。
西方哲人准确地看出了现代危机的实质,就是道德危机,就是人之为人的生命价值被物质性的有用价值所取代的意义危机。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传统,在后现代得到了强劲的复苏。这种复苏表明,西方哲人已经意识到,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不能仅仅以丰富的物质占有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标志,而要以人类内在生命的繁荣兴盛,以存在的意义来彰显人性的光辉。
没有德性的光芒,没有灵魂的高贵,没有神明的护佑,忙碌不堪,孤独焦虑的现代人,靠什么能度过人生的漫漫长夜,靠什么能支撑起时刻处在激烈竞争中的疲惫的身躯?
高度文明发展的物质文明,如果不是扎根在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就会摇摇欲坠,以人民的吃苦耐劳和低工资换来的高效率,如果完全以牺牲公平公正,这一社会总德为代价,那么稳定和谐,幸福和尊严就会如烟消云散,发展和进步也将失去基本的意义,因此,大国的崛起必须有引领时代的文化的崛起,而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在于明明德,以其明德之光,照亮人类前进的方向,以及明德之境,范导合理的社会价值秩序,以其明德之礼形塑灵魂高贵的“新民”。
正文部分:
幸福作为通过行为所能实现的最高善。好生活与好品行与幸福等量齐观。
有三种主要的生活形式,第一种快乐的生活,第二种政治的生活;第三种是思辨的生活。
幸福是完满而自足的善,是所有行为的终极目标。
人的善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活动,如果有许多德性,那么就是灵魂合乎最杰出,最完善的德性的活动。
伦理德性源自习惯,既非自然而然,也非常自然,德性有两类,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前者主要通过教导来形成和培养,因此需要经验和时间,后者相反是从习惯中产生的,所以只把习惯这个词略加改变,也就得到了伦理德性这个名称。
德性的一般规定,它是与心情,及其能力相关的稳定品格,灵魂现象有三种,性情、能力和被称作品质的稳定品格,德性必属其中之一。性情,是欲望愤怒,恐惧,自信,同情等等,总而言之,是所有那些伴随着苦乐的性情。能力,是指那种,我们因之能够感受这些性情的东西,例如那种使我们能够感受愤怒,悲伤或怜悯的东西,称作品质的是我们借助于他在面对非理性的情感冲动时使我们能正当,或不正当的对待的东西。
而德性,既非性情,也非能力,那么就只剩下品质。它是我们因之而契合中庸的品质。中庸是自制,过度是放纵。
有三种类型的品质,其中两种有缺陷,一是表现过度,一是表现不及,而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就是中庸。如何契合与达到中庸?就是远离他的那个更强大的极端。
自愿为德行之要,不自愿与被迫。
高贵之为慷慨德性的规范。挥霍与吝啬是两个极端。大方和小气。炫耀,自重。自卑和自夸是自重的对立面。荣誉感是自重的前提。诚实,风趣和机灵。
害羞不是真正的德性,害羞不能说是一种德性,宁可说它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品质。这种情绪不适用于每个年龄段的人,而只适用于青年人,所以我们称赞知羞的青年人,而对于这样的老年人,我们说他不名誉。
公正,之为人的品质,公正,就是尊重法律和公民平等,不公正就是蔑视法律和公民平等。公正是德性之首。
不公正,分为违法和违反平等两类。分配的公正。回报的公正。政治的公正。
理智德性论,仅仅知道灵魂的品质,哪怕所称的原理是正确的,也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准确的规定,正当的尺度是什么?他如何能够变成品格?灵魂有两个部分,一部分禀有理性的,一部分是没有理性的。有理性部分的,有科学,技艺,明智,灵智,智慧。明智还包括,善谋,体谅,善解。
在伦理上必须避免的三种品质是邪恶,不自制,和兽性。
友爱论,两人前行要结伴。值得爱的东西有三种,善,令人快乐的东西,和有用的东西。因此,也有三种有爱,有用之故而爱,快乐之故而爱,完善的友爱。
缺乏交流的友爱常常已枯萎。
友爱和公正作为城邦共同体的维系力量。
————————————————————
我在参加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年阅读年挑战计划,本年度我要阅读书籍52-100本,请大家监督。每周没有完成一本的,发微信红包150元,一年没有达标52本的,再发微信红包2000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