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长要学会一个重要的技能,就是会聊天。
家长对孩子的问话,如果不去注意的话,很容易变成审问,其实孩子会烦的。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宝宝和妈妈之间会发生这样的对话:
——宝宝,今天幼儿园做什么好吃的了啊?
——不知道。
——怎么会不知道呢?你形容给妈妈听啊,你吃了什么会不清楚吗?
——我不知道啊。
——你怎么这么笨啊,什么都是不知道!
此后大概率妈妈会生气加沮丧,宝宝会莫名其妙,承受妈妈一顿脾气。
然后有的妈妈会和众人说:我孩子怎么回事,什么都不知道,问他什么都不和我讲。
这个对话孩子没听见就罢了,如果听到的话,很有可能会更难开口和家长讲话。
因为孩子很难区分清楚大人发脾气是为自己的具体某一个行为,而会简单认为父母就是认为自己是很笨的,所以发脾气,孩子就会慢慢越来越自卑。
所以,希望孩子会好好说话,家长要先从自己的行为着手。
2
引导孩子说话,要注意情绪和肢体语言。
孩子并非天然什么都能理解,但是他能从家长说话的情绪当中去判断语言的内容。
可以说,从出生,孩子就掌握了这种分辨语言的方法。
所以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情绪去和孩子讲,收获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同样是关心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很多父母会显得太过急切,而急切有时候也会带有指责的意味,孩子天然会选择逃避。
此时家长要是再发脾气,那孩子会认为,和父母说话是一种很可怕的体验,说了会被骂。
和孩子沟通,更好的情绪表现,当然是父母调整好自己以后的状态。
包容的情绪,温和的语气,孩子会很自然愿意去沟通。
肢体语言也同样,孩子在跑着,父母非要把孩子拉停,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表达“我不认可你的行为”的意思。
此时,即便一句话不说,孩子也已经逃避沟通了。
如果想在肢体语言上获得认同,父母应该学会和孩子保持肢体一致。
孩子在跑,家长不一定也跑,但可以保持一致的运动频率。
孩子在甩着手走路,父母也可以跟着把手甩起来。
有时候孩子抱着手或者背着手走路,父母完全模仿就对了。
人的肢体语言非常容易制造亲密感,两个人很亲密,他们一定能在肢体语言上表现出一致。
3
引导孩子说话,要避免针对内容简单粗暴的指责。
就算是成年人也会对因为指责而难堪,孩子敏感且脆弱,难过程度不会低于成年人。
简单粗暴的指责意味着,什么都没问清就开始贴标签、讲评论。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乱画黑板,被老师骂了。
——这种小朋友太品行不好了吧,是不是成绩也很差啊?
结果,有可能孩子是想委婉试探一下,自己做了出格的事,家长的态度,家长一句话就能把孩子的各种想法扑灭。
更好的方法应该是,不管孩子讲了什么,都应该记得问孩子一句:为什么?
这个过程能帮助孩子建立起更好的因果联系感,而且一句为什么,孩子就会有更多机会来和大人讲话、沟通。
4
包容孩子说的大部分话。
孩子努力去表达,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学会语言都是非常小的目的,更难也更该学会的是看别人的反馈。
很多孩子是没有说话自由的,话都是父母长辈塞嘴里的,话是完美的,但自己不接受。
放宽心让孩子努力去表达就已经足够了,孩子可以说错,可以表达失误,不在父母面前错,在哪里错呢?
所以,对孩子的批评应该要少,如果非要批评,就一定要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避免孩子在错误中不知所措。
5
总之,说话并非天赋,是看父母的后天培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