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gela自在
今天晚上,心情有点低潮。因为傍晚的时候,发生一件让我陷入深思的事情。
小儿子和他的朋友,下午在一起玩耍,到了傍晚,我想去小区对面的果蔬超市买点鸡蛋和蔬菜。小男孩很兴奋,嚷嚷着要跟我一起去。我就带着他们两个一起去了果蔬超市。
进去后,我开始选菜,两个小家伙在店里转悠,小男孩很好奇,他会摸摸绞肉机,开开冰柜,觉得哪里新鲜就碰触碰触。可能跟他父母很少带他出来有关。在我眼里看到的是孩子对外在世界的好奇探索,但是这个探索,触犯到了店主的边界,被他喊停了。
小男孩仅仅停顿了一小会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揪了一个葡萄吃。看他这样做的时候,我严肃地告诉他,在这里,不能随便拿水果吃。小儿子说:“妈妈,再买点葡萄吧。” 我说:“不买啦,家里冰箱里还有葡萄。” 小儿子点点头。
平时,小男孩的妈妈对他的饮食有严格的控制,磨合了几次以后,带他出门,我给他吃东西会征求他妈妈的意见。当时心想,孩子馋葡萄到了不问则拿,会不会是因为平日不能吃这种水果,所以当时还没想买葡萄给他。
店主看到小男孩的行为,对他便有了不接纳的想法。因为我平时跟店主还比较熟,解释了一下,这件事就这样差不多翻篇了。
买好菜,结完帐后,我领着他们两个出去了。走到门口,我看到小男孩的手里不知道怎么回事又有两个葡萄,他看到我,就赶紧把其中一个葡萄放进嘴巴里。手里还剩下一个。
那一瞬间,诚实地说,我感觉到自己突然间有一种怒火中烧的感觉。虽然他跟我没有血缘或亲戚关系,但是我们之间的相处,是有友情基础的。我愤怒地对他说:“把手里的葡萄给我!” 说了两遍,他给我了。我拿进去还给了店主。
一种混沌的感觉涌向心头,想起来平日里,小男孩父母的教育方式,基本上很多的事情都满足不到孩子,之前听说过他去超市看到零食会抢,但是也只是听他亲人说说。
今天,这样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发生在了我的眼皮底下。我理解孩子行为的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可是这样的行为确实让人很生气,难以接纳。
冷静了几分钟后,我脑袋清醒了一点,再次想起来,那句话, 我拯救不了任何人,也决定不了任何人的想法,想想我能做的有什么?
我做出了一个决定,重新领着小男孩进去,拿起一串葡萄说:”你刚才是想吃这种葡萄吗?“他点点头。我说:“我给你买下它,它就是你的了,拿回家洗一洗,如果妈妈让你吃,你就可以吃了。” 我买下了葡萄,小男孩很高兴。
就这样,我把男孩送回了家,并且跟她妈妈说明了实情,他妈妈跟我们道过谢,我领着小儿子回家了。
小男孩回家后,会发生什么,他父母会有什么样的想法,这些,都不是我思考范围内的事情了。
只是,我的脑海中,还会不停的盘旋着一个问题。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类小孩子,没有物权感,随意地拿别人的东西,侵犯别人的界限。这样的行为,看起来让人很闹心,但是也会隐隐地的同情。
以前有学习到,缺乏物权感的孩子的背后原因,是他的物权从未被尊重过,他自己也经常被人侵犯权益。那个侵犯的人往往是父母。但是,我觉得仅仅停留在这一层的理解是不够的。
今天又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去探索,其实,这类总是侵犯别人界限的孩子,是既匮乏满足,又缺乏界限。如果这两点出现矛盾,那先处理哪一个呢?是先谈界限还是先满足。
带着这个疑问,我查询了一些相关资料。最后,整理了一下搜寻到的信息,基本上解决了这么长时间来,自己心理对这个问题的疑问。
从武志红谈《如何从全能自恋发展到健康自恋?》一文中,我所理解到的参考的建议是,第一,做到基本的满足。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在能力范围内的,尽量做到满足。在孩子生命的初期,让他体验到一个善意的外在世界,与别人建立足够的链接。第二点是,界限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界限的存在,你是你,别人是别人。
只有界限,而没有基本满足,那个界限是冰冷的。
这个思路,让我脑海里的雾团消散了很多。想起来自己今天对小男孩的行为,只是建立在应激反应的基础上,会有偏颇,但是基本上是做到这两点了。
在真实的生活中,带着困惑前进,慢慢的,也许在出现的问题中,就搜寻到了答案。
记得《亲密关系》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所有的问题都是伪装过的礼物。”就看我是否愿意接纳事件带来的不舒适感的表象,从而获得问题后面上苍美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