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产生源于我前几天去北京的短短感受,其实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写出来,但是最后还是忍了下来,我想冷静冷静,好好思考一下,把这篇文章作为我的就目前来看,最特别的文章。那么,今天是时候了。
01
自毕业回国,我开始陷入一个让我郁闷不已的迷茫。博士的失利,工作的波折,开始徒增对我自己的一种怀疑,我的观念在那一段时间似乎变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悲观。这种悲观使我经常处于一种被情绪控制的阶段,我开始对每件事情“鸡蛋里挑骨头”,对某件事情有了以往都没有的极端看法。大白话就是,就是典型的“象牙塔呆久了,觉得自己什么都行”。
直到去了北京。
上周日,我坐上前往北京的高铁,满怀期待地未来可能的生活。第二天,我如约去参加一个公司的面试,快到那个地方的时候,我开始满腹狐疑——因为那个地点是个居民小区。我开始觉得有点不太靠谱,一个自称开了十多年的公司居然开在居民小区里,而不是我所想象的在一个明晃晃的大楼。
我的警惕心在那一瞬间暴增,开始想着万一这是个特别特别不靠谱的公司,我该怎么逃出来。
推开门发现,七八个人挤在本该是客厅的位置,一条狭窄的过道将两拨人分开,各自代表一个部门。一个自称是人事专员的小姑娘接待了我,递给我一个面试的试卷。
我坐下来,打开一看,前几页还算正常,后面几页看得那叫是一个乱七八糟,不知所云。我申请的是编辑职位,然而当我看完说是他们之前出版书的内容以后,暗自摇了摇头。因为那个内容真的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逻辑可言,更没有一点的可读性——那个内容是对女性单身的理解,却毫无逻辑地扯上了一些女权主义的观点。
我自认为阅读量还算可以,把人家的文章改的洋洋洒洒。于是,后果就是,那个小姑娘用所谓的对公司职位的描述重复强调拒绝了我。而我得知消息以后却在那一刹轻松下来,这是最好的结果。
又得知另一个消息,无果。遂决定明天见了老朋友后,周三返家。
就是这个在北京多呆一天的决定,让我有了更深的感受。
02
来往京城无数次,从九八年到今天,断断续续地,倒也没错过看它的飞速发展。由最初的好奇到最后的有些不喜欢,又从不喜欢不理解到最近的恍然有些明白。
周二一大早,我决定去看看798艺术区,对于一个伪文艺青年,我倒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无数的小青年们把798奉为朝圣之地。
破败的老厂房像个一块又一块的乐高积木散落在798艺术区中,中间还有些如此格格不入的超现代的建筑。在英国随处可见的涂鸦,在这里成了它的特色。叛逆,出格,以及艺术家对世界强烈的不满,在798得到了体现。我开始思考,798在北京的存在,究竟代表着什么?
八九十年代那些青年对于青春,艺术的一种无法言语的肆意挥霍?
还是这是象征着北京对现代艺术的一种超脱凡俗的理解?
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清楚知道的是,798的模式引来了一大批为梦想而奔的一群年轻人,他们觉得在798这里得到了一个理解,一个包容。但是,当人群过于饱和的时候,798就变成了一个具有商业竞争的地方,无数的展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他们惊叹,但细究下来却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我轻易不去看有关艺术的展览,因为这些艺术家们的表达是超出现实的,却又能看到一些社会现实的影子。就像莫奈的《呐喊》,已经有了无数个解读,谁也不知道他究竟真正要表达什么,抑或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究竟是为何而笑,或者她到底是笑没笑。
那么,那些艺术家们在798中得到了什么?或者他们赋予了798是什么样的意义?
带着对798的产生的疑问,我分别去见了两个小伙伴。
我如同一个“怨妇”把自己的那种不满对他们倾诉,也表达了出自己的迷茫。
我和M先生由最初的专业决定工作聊到后面他的体会,我好奇地问他,在北京工作和生活是什么感觉?他说,在北京这座城,你两千可以过,两百也能过,就看你能不能有那个毅力坚持下来了。
C小姐是在酒店工作,经常的早班晚班来回倒。火锅的腾气中,我看到她面容全是疲惫。她对我诉说了倒班的痛苦,却依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什么。
03
带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我在京城的暂时落脚点,有很多话想说,想也不想,直接给远在美国的F小姐发去了一条微信。
我带着巨大的不理解问F小姐,所有的人把北京定位为梦想启程起帆的城市,难道不是太过于孤注一掷了吗。
F小姐是地道的北京人,她回复我说是因为信息的不完整。
当下我就明白了,所有人都对北京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憧憬,作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所带来的机遇是无穷大的。无数人得到了这个信息,拉着箱子涌向这座城,却发现并不尽然。
“得到信息后,处理信息做出的决策的能力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水平,这是一个悖论。”F小姐如是说。
我如数把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告诉了F小姐,我说我终于明白自己一个人去投简历,参加招聘,是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和代价的——结果的好坏都只能自己承受。
“所以说,我们太幸运了。很多人要为我们唾手可得的东西,哪怕是一个信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我忽然顿生佩服,也感到难过。
我和C小姐分开后,我需要经十号线倒乘到四号线。在十号线里,我靠着门边,有些累,眼光涣散到处看看——正值晚上的下班高峰。我的眼光突然聚焦在一个中年大叔身上,他靠着地铁门,目光呆滞,脚边放着中等大小的行李箱。还有一站即将到达倒乘四号线的站,突然他伸手从裤子口袋拿出了一个很破旧,很早期的那个智能手机,声音不大不小,我刚好听到,他在给他的妻子报平安,说在地铁上了,准备去北京南。我想这或许又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一个报平安,然而,挂了电话以后的中年大叔用满是沧桑的大手抹了一把脸。
也许最初他带着期待来到北京,却发现在这样快速发展的城市,他蹒跚着,跟不上,只能带着惆怅离去。
下了地铁,我开始留意中关村那边的车水马龙,一些刚刚从中关村大厦出来的上班族,他们带着巨大的疲惫进了地铁站,这些人,有多少是孤身一人带着父母的期待投入到这座有巨大竞争压力的梦想之地?我开始咂摸着,九八年的中关村是要有多萧条就有多萧条,然而今天却成了一大批年轻人的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关村这三个字代表着“机遇”和“金钱”,但是,这需要拼尽所有的力气去争取,就像在北京工作的人为一个房,一个户口仍然在咬着牙拼尽所有的精力。
04
之前,我一直都觉得,北上广深不应该是一个唯一,也不应该是值得把自己的梦想砸进去的地方。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一定要聚焦在北上广深,恨不得自己就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士。从北京南到中关村,这条线我走了太多次,每次在地铁里看着疲惫的人们,我总觉得他们就像个悲壮的勇士,“风萧萧兮易水寒”的那种悲壮感特别强烈。
F小姐问我,是否还打算留在北京,或许可以考虑大学的编辑工作。
我说大学的编辑工作我都投了,但均都石沉大海。
我还告诉她,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愿意去接受一个毫无经验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哪怕这个人在学校有过这样那样的经验,那也仅仅是在学校而不是在社会。这个社会太急了,太功利,所有的公司不希望花时间去培训一个人,而是希望你能上来就是独当一面。用人单位更倾向于用一群有经验的人,因为在这样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急于增值自己的价值和名气。
F小姐表示同意,给我讲了她美国读书的经历,我们都开始考虑是不是需要冷静一下,问问自己,究竟要什么,或者最终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一个体面又有钱的工作吗?然后结婚,生子,一辈子的生活如此千篇一律?
我们用自己的孤勇,跑到异国他乡,拼尽全力拿到了满是汗水的学位证,最后就是为了能够找到工作?
我们用自己的孤勇,来到这样充满竞争力的城市,为了工作而工作,不断地给自己徒增了很多压力,却又在一个人的时候默默地遗憾自己当初的梦想?
人的价值就是那样吗?
05
我和M先生是同在一个小群,群里有不少自己做着本职工作,却又在不停地增值自己价值的人。大家同样处于一个迷茫的时刻,有的人开始找培训班学习与本专业不同的东西,或为了梦想,或为了爱好,或为了自己。他们在群里开心地抛来一个又一个脑洞,大家玩的开心。
你问他们累吗,他们会告诉你,很累。但是,值得。
一个人的孤勇,不是撞了南墙不回头,也不是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更不是为了平庸一辈子。
798的魅力所在,是因为当年那些艺术家不甘平庸,租下一个破厂房区日夜作画,怒吼着,等待着,却毫不停歇。
中关村的魅力所在,是因为当年那些刘强东,陈欧们默默无闻地做不起眼的事情,却在暗地里准确的预判了市场未来的发展,抓住了那个机遇。
那些人,仍然还在做这些事,等着另一个机遇的到来,他们从没停歇过。
更重要的是,他们太清楚自己的目标,不停地学习,朝着那个目标走。
所以,在这样如此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被推着走的时候,要仔细想一想,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愿不愿意去学,自己是不是能坚持下去,敢不敢孤勇地走下去。
我们这一代比父辈的那一代幸运的是,一本笔记电脑就可知晓天下所有的大事,所接受的信息远比那个年代要多得多,因而我们的思维方式同样也要发生改变,用自己独有的视角,展现自己独有的魅力和价值。那么,届时,孤勇过后,一片安静。
祝我,也祝您们,
愿,孤勇之后,世界尽在眼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