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真的懂【刻意练习】吗

真的懂【刻意练习】吗

作者: 龚少90990 | 来源:发表于2019-02-20 15:09 被阅读61次

01

《刻意练习》早就看过,樊登读书会也听了2遍。知道是强大的学习方法, 但好像没有太多的然后……。自然没有感受到其“强大”之处。

前段时间的学习中,发现N多老师都在讲刻意练习,李善友、成甲、永澄、弘丹……不是简单的提到,而是不同角度的解读,讲自己的刻意练习的方法论和应用。

收获很大,感觉自己原来并没有真的懂“刻意练习”。也再次体会那句话,有时行动力不足,是认知不够

02误区

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

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

——芒格

刻意练习是非常强大的学习方法,但容易有不少误区

1.不是重复就能成为高手的

打了多年的拖拉机,打了多年的台球,水平却没有进步。

上了很多课,读了很多书,好像没什么用。

这也是一万小时天才定律的缺陷。不是说重复就能成为高手的。

研究表明:一旦动作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使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如果你只是在经验上磨练,动作上的重复,你不会再有什么进步了。就像我有了广告行业10多年的从业经验,但并没有成为高手。 老司机不一定比5年左右的司机水平高。老医生的水平并不一定比新医生的水平高。

2.不同场景应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身体记忆类型:有些习惯,比如培养我们家孩子刷牙的习惯,这属于较为简单的习惯。通过短期的刻意练习就能学会(有些大家看见的21天训练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

规则明确的技能训练:体操、 羽毛球等有明确的规范动作要求,这通过1W小时的刻意重复练习 可以成为高手

思维模型类:这就不是简单的说通过1W小时刻意练习就能成为高手的。

03方法论

1.创建模型

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

其实就是“套路”:围棋的定式、编程的算法、律师的案例、数学家的公式、科学家定律……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发现或创建相关领域背后的模型(模式、方法论、套路)。

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业余选手学习信息,高手学习结构

对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高低在于掌握的套路的多少。

所以我今年的学习重点也是主题深度学习,建立相关领域的知识构架,然后刻意练习, 以行促知 。 


2.刻意练习

成功=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

核心算法就是上面讲到的“套路”,甚至连创意类工作都是可以有套路可寻的。我所处的行业-广告行业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意, 创意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觉得是得靠灵感, 其实也是有套路的。需要我们的专项大量练习。

青蛙行动营所提倡的目标管理已经有了基本的方法论,需要大家的就是认真的刻意的重复练习(保障按时完成月计划月总结、周计划周总结、每天的三件要事打卡), 才能保证我们一直朝着目标行进,拿到更多的结果。

3.及时反馈

人脑是怎么掌握一个技能的?神经元如果经常被一起激发,它们最终会被连在一起。于是,不同技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了不同的网络结构。

技能是“长”在 大脑之中的。

高手与普通人的本质区别:

高手拥有长期正确训练所获得的特殊脑神经结构。

刻意练习的目的是将套路内化到大脑中,而错误的练习危害极大。所以我们需要有及时反馈。不是简单的鼓励赋能,更重要的是修正我们的行为。

这样才能让正确的技能长在我们的大脑中。 

4.其他注意事项:

永远不要停留在舒适区:不做舒适区里炫技的小猴子。比如原来的阅读和九宫格输出就到了舒适区。所以现在加强主题深度学习,输出成果为“知识专题”。现在也注意不在朋友圈发简单的书单推荐了 ,不炫技我读了什么书,而是要把书里的价值告诉大家,甚至输出相关领域的知识结构给大家(第一期的理财投资专题进行中)。

学以致用才是有效学习:以解决问题和拿到更多的结果才是我们学习的目标(也是青蛙行动营的目标)

请教练或导师 :少看时文、多看经典,少看标题党、多看系统文,少听公益分享、多多参加针对某个主题的收费课程,请私教或者影随某个领域的老师。这才是学习的捷径。

举个最近的例子:春节滑雪,老婆请了教练,我没有。原来老婆特别小白,结果2天的学习后水平就超越了我。

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吗?欢迎交流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的懂【刻意练习】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jyc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