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东西,常常开了个头,写个一两段就写不下去了。很多东西知道,但知道的都是浮于表面的,仔细深挖下去就捉襟现肘。想来,自从上了大学,原本应该多看书的最好的时机,却从没有细细地看过几本书。除了考研的时候看了几本专业课参考书,还没怎么研究明白。这几年吃老底的不只有英语,看的书也是在吃老底。
小时候自己热爱看书的劲头比现在强很多。
小学四年级暑假有夏季书市,表哥给我买了一套拼音版的《上下五千年》(六本),一个星期就看完了,快的时候一天能看一本。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很喜欢历史,也爱看一些古装历史剧。那个时候我的土豪伙伴经常买新书,都是儿童文学类的,凭着她慷慨地借阅,看了杨红樱、秦文君、郑渊洁的一些作品,还有引进的《冒险小虎队》全套。这些书在我爸妈那时看来,都于学习无益,从来没想过要给我买。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学校里征订杂志有赠品,从而获得了第一本名著——《红楼梦》,拿来以后也不管里面略带文言文的故事能否看懂理解,总之看得很痴迷。再后来,又从学校里买了一套中学生必读课外名著,一套大概是十本吧,《鲁滨逊漂流记》《格列夫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雷雨》《昆虫记》《骆驼祥子》什么的也都是那个时候读的。那个时候不爱写作业,常常在课本底下放上课外书,爸爸妈妈过来了就装作认真写作业的样子,不过来就翻开课外书看。那个时候上厕所也没有手机带,常常在衣服里塞一本书或者是杂志,更多的时候是杂志,杂志薄,方便藏起来,但还是偶尔能被我妈发现,我妈一向禁止我蹲厕所拿着书,为此没少挨批。
后来上了初中,家里有一次收拾东西,把我爸年轻时候看的几本书翻了出来,印象比较深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选编》,上下两册,是我爸年轻时考试用的,但他最终没去考。我妈说,你爸不思进取,总想着家里的事,学不进去。就是在这本书里,我看了很多现当代名家名篇,第一次看了《狂人日记》《祝福》《人到中年》《月牙儿》《内奸》《大无大有的周恩来》《红毛线蓝毛线》《小二黑结婚》《夜走灵官峡》,还有一些,也许记得一点点内容,但更多的还是忘了。
当时还受语文老师的推荐,买了很多《读者》《青年文摘》,有几年几乎每期都不落,每个月上下两期,一期三块,算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现在那些杂志堆积在地下室的某个角落里,上了大学以后再也没有翻出来过。
到了高中,学习已经非常忙碌紧张,从上课的第一天起,班主任就告诉我们还有多少天高考。高中看书的兴致已经没有那么高了,但还是爱看杂志。那个时候中午在学校午休,同学的桌子上经常会有他们爱看的一些杂志,《看天下》《读者》《意林》《特别关注》《格言》……中午吃过午饭,就是传阅这些杂志的时候,我也会买,还是《读者》和《青年文摘》。
也就是那个时候,迷上了网络小说,看了很多很多网络言情小说,有穿越的,有重生的,有修仙的,各种各种,以至于后来再看,很多一看开头我就知道故事的结局了。
后来有一次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说,你们看网络小说还不如读读金庸的武侠小说。这样又开启了我看武侠小说的新天地。那个时候斥巨资买了个学习机,说是学英语,其实也没学英语,倒是用来看了很多小说,每次开电脑下载一大堆小说,晚上睡觉的时候趴被窝里看。学习机自带的充电电池不够用,用的是七号小电池,然而电也用的很快,那段时间,家属院小卖铺的阿姨还奇怪地问我,你们家怎么需要这么多七号电池?就是这样,除了《鹿鼎记》一遍没看,其他的就是在这样的大晚上看完的,最喜欢的《射雕英雄传》看了足足三遍,《天龙八部》看了有两遍,第一百一十七章《豪情义气》看了不知几遍。有时候看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挣扎着去上课。
除了平时在家、在学校看的书,小时候还爱在新华书店待着。周末一般是我爸带我去,一待就待一下午。寒暑假的时候我爸把我送去书店再去上班,我就自己在书店一层一层的逛。后来,我家附近开了一个新华书店的分店,我就自己溜达着去。初中的时候认识了家住得很近的几个小伙伴,那里也成了我们聚会的地方,不过聊天的时候声音要压得很低很低。上了高中,就不常去新华书店了,没时间,后来家附近的分店也拆了,附近的小伙伴有的也搬家了。上了大学以后,寒暑假回家去过几次书店,也办了市图书馆的借书卡,然而拿了书以后总是翻不了几页,好像耐心越来越不足。
在大学的学校里,按说是看书的好时机,然而除了懒惰贪玩,还陷入了一个误区,总想着找一些实用得能立竿见影的书看。本来因为没有学成历史专业想自学历史,可觉得看书的效果不好放弃了。想看小说,又觉得看了小说哪里能用得到呢?似乎是最没用的书,也没看几本小说。至于其他的,连兴趣也没有,更别提看了。所以那个时候好像借了很多书,其实真正看过的并没有几本。
再后来就是考研看的专业书,读研以后看的专业书,现在考公务员的参考书。
所以,从大学四年到已经读研过去的一年里,可以说是读书特别少的五年,这就像一个断层,最该充实自己的时候没有充实起来。所以现在觉得不管写什么都像是吃老底。小时候看的书在同龄人里大概不算少的,但那个时候看书贪多贪新,很多内容看过但都是一知半解,深刻的东西理解不了,现在又因为曾经看过不愿重新回看,这就使得很多内容在脑海里仅仅一个印象而已。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反思一下自己,好在并不是七老八十那个年纪的回忆录,我还能再多看些。尽管现在又是实习又是搞毕业论文很忙,我也要抽出时间看书了。就从沈复的《浮生六记》开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