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了以《都很好》为题材的系列篇,不知道算不算小说类型,感觉不像小说, 男主有,肯定就是贺建军了,一个不会花言巧语,只肯默默干活的男人。但是,他也听懂好赖话,知道谁是谁非,就是因为地位权利低下,也可以说,没权没钱,也就承受了局外人一切的蔑视。
父亲住院的时候,局长哥哥还在职在位,那时候,他还知道弟弟虽然没钱,知道弟弟出力了,伺候守候老人整整10年,整整5年一刻不离开父亲身边你试试。
作者也好,旁观者也好,都不能昧良心说话,父亲得病是整整10年,但是,贺建军是和他大哥每人一个月轮流伺候的,只能说,每人5年了。
如果非要说的那么清楚的话,只能说,贺建军伺候了6年,他大哥伺候了4年。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在2014年5月25日半夜2点,老太太的一个电话,贺建军把老爷子接到了乡下家里,老爷子在家里住了整整9个多月,后因一场疾病,又回到了市里,从此和老太太再也没见过一面,直到2017年去世,父亲是带着遗憾离开人世间的。
父亲的死具体是几点几分,没人知道。
那时候,贺建军刚刚回家轮班三天,就得到了父亲去世的信息。(都很好)故事下一章逼到父亲得病那里去了。
因贺建军的妻子蕙兰给局长打电话想解释,他们误会女儿苏钰给奶奶告状的事情,结果,古蕙兰一句话也还没说呢,局长夫妇轮流上阵演讲,蕙兰只有听的资格了。因为他们确实是帮助了女儿,女儿苏钰确确实实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了8年。
不能说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一说法。但是,蕙兰知道,滴水之恩,就当涌泉相报。
在女儿苏钰和奶奶住期间,他们就制造各种幺蛾子,想采取各种矛盾,要敢走苏钰。这些话,又常常在奶奶嘴边挂着,他们怎么能耐听呢?
蕙兰提醒过婆婆,有些话不要老说,苏钰大娘做的够不错了,轮到自己不见得能做得到。
谁的孩子能在那里一在就是8年啊,虽然高中三年住校,但是回来多数是回奶奶那里,回老家来了只是玩几天。这个蕙兰还一直觉得在女儿的成长路上,在感情上亏欠了苏钰呢。
要不那天局长贺建华咄咄逼人骂蕙兰的时候,蕙兰插不上话,插话就是辩解,贺建华会连蕙兰也骂的。蕙兰最后说了一句,你没发现苏钰性格随她奶奶啊,你又有没有发现,你们哥仨,你自己的更随你妈啊!
蕙兰就是堵你局长的话,你没有这个侄女,你认这个侄女也好,不认这个侄女也好,苏钰确确实实是你们贺的人。
良心话,贺建华心底是善良的,因他家人没有那么坏心眼。只是有些事情蒙在鼓里。
也因为这次老太太专给他闹事的,他也是真的急了,再加上枕头风,再加上苏钰和她爸爸贺建军没有配合他们成功,他们可以说是气急败坏了。
我喜欢看小说,从故事里喜欢着他的快乐,悲伤着他的悲伤。
就连这次写到苏钰给妈妈打电话,蕙兰听到女儿哽咽的声音,听说奶奶胳膊一个大口子,几个大男人摁着奶奶,奶奶胳膊轮吧着,苏钰吓哭了,身为一个局外人,身为一个写作者,写到那里,眼泪还留了下来呢。
又写到,在医院里,几个人给奶奶拍照,让奶奶左,奶奶右,让奶奶张嘴,奶奶闭眼,反正就是一个不配合。
写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笑了。能想象到老太太的那模样。
因为,我对这样的场景也见的多了,闹起来不管不顾,好起来就像啥事没发生。
老太太都这么大岁数了,她疯也好,傻也好,神经也好,当儿子的就配合着好了。
她嫌你不给她谈心了,你就坐下来好好陪陪老太太不可吗?你和老太太吃一顿饭就咋了,吃不惯老太太的饭,哪怕装装样子,回去还吃啊。
说实话局长,你和老爷子也好,老太太也好,你陪他们睡过几个晚上?
有些事,尤其亲情,不是只有钱就能解决了的。
我父亲刚去世的那几年里,我们姐弟几个轮流和母亲一块睡,我们和母亲睡都是在一个床上睡的,现在也是。
你一定要说了,你不配说我,我和你们不在一个高度。是的,我们都是最普通的农民,我们没钱,我母亲也没钱,但是,你要看看,看谁的母亲晚年幸福呢。人老了,要那么多钱干嘛呢?老人一呼孩子们都在跟前那才叫幸福呢。
人和人也不一样,老太太太任性,太执着,也太太的高傲,太自我。
年轻时你们处处顺着老太太,现在给老太太杠上了,老太太不疯也得被逼疯。要不她孙子在屋里,老太太怎么还拉胳膊啊?那个场面想想都害怕。
原来一直都不敢写,局长忙,有些事不清楚,不发生事也就不提了,没想到,现在老太太出事了,你也退休了,反而连弟弟的话也听不进了。
还让外人处处给你弟弟小鞋穿,不知道局长是怎么想的?人家瞧不起你弟弟,对你有啥好处呢?
现在不怕了,写出来你发现了也不怕了,知道真相更好。
对归对,错归错,有恩必报!
有错就要纠,该不该是个人的事。
结尾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7.24晴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