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看了一下以前做过的读书笔记,发现记录的就像翻看手机上的电子书籍或者段子一样,都是鸡零狗碎的一些片段,断断续续,没个章法,也找不到什么知识点。不管是小说,散文,还是诗词歌赋,都没有完完整整地看过一遍。你比如,你读莫泊桑的小说,你读完了,对作者有什么样的影响,他的小说整体有什么特色,读后带给你什么启示?通过悦读,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益等等。你再比如,你喜欢朱自清的散文,那么你喜欢他散文的什么特色,有哪些方面值得你借鉴?他散文的风格和特色是什么?你喜欢他散文怎样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等,你最喜欢他的哪篇散文?哪篇散文留给你的影响最深等等。你再比如,你喜欢诗词歌赋,可你不过是混看一气,你既没有分出个朝代更替,也没分出个作者特色,你只是记住了一首古歌谣里的其中一句,记住了一首唐诗的两句精华,记住了一首宋词里最触动你内心的一句两句词。你甚至可能没记住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啥地方人士?创作背景又是如何?是哪个朝代的诗人或者词人?是婉约的还是豪放的或者田园的?或者边塞的等等等等。你更没仔细研究过一首诗一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主题?有什么长远意义等等。你悦读的目的只是为了借用,或者附庸风雅,你根本就没有理解和看懂它深刻的文化内涵,,你只是用读后的这些诗词歌赋装自己的门面而已……
这样读书的结果,很可能是读的时候很有感觉,但读过就忘,没什么记忆。我想,这样的读书方式,多半与自己不计划读书有很大关系。
如果,在读书之前,为自己制定一个中长期读书计划,先确定读一些什么书?在多长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根据这一计划,制定一个每周计划,最后再确定一个每日计划,这个,长期与中期联系,中期与短期结合,短期与每天比较,就会使自己的读书计划有系统性,有的放矢,不盲目,从而督促和激励自己每天坚持,每天成长,最终实现预定的读书计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