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坚持原创的458天 好影视剧作品,带来的思考,不亚于好书。
今年第92届奥斯卡算是史无前例的一届,佳片云集,《寄生虫》创历史斩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四项大奖;《爱尔兰人》虽爆冷颗粒无收,但大家依然为平均年龄近80岁的导演和影帝主演们折服;《小丑》和《朱迪》的精湛表演当之无愧摘取了影帝影后。
而其中显得不那么起眼技术类奖项,“最佳摄影奖”则颁给了《1917》,这部爆冷拿下金球奖最佳剧情片的战争电影。
《1917》以一战为题材,整部电影用数十个长镜头拼接而成,打造出全片「一镜到底」的视觉效果。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最激烈之际,两个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接到的命令,需在天亮时刻穿过横尸遍野的无人区,赶到死亡前线,向那里的将军传达一个“立刻停止进攻”讯息。武器弹药有限,没有支援,前方敌况全是未知,两个少年开始了生死8小时的终极考验。
我很少看到有战争片,如此清新,将观众牢牢锁住,仿佛VR特效,绝对是非主流的神奇体验:
(一)“一镜到底”究竟有多牛?
《1917》其实是巧妙运用伪长镜头——利用后期特效、隐藏性剪辑处理成看上去只有“一个镜头”的高技术含量活——给观众制造出“一镜到底”的流畅连续感,紧张刺激到屏住呼吸。
这种剑走偏锋的拍摄,来自著名摄影师罗杰·迪金斯,著名的奥斯卡“无冕之王”,连续13次提名却始终陪跑。代表作都是精品:《肖申克的救赎》《冰血暴》《神枪手之死》《老无所依》《朗读者》、《大地惊雷》《007:大破天幕杀机》等等。
他是科恩兄弟与山姆·门德斯的御用摄影师。2017年终于凭借《银翼杀手2046》斩获90届奥斯卡最佳摄影。这是他第二次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白发苍苍,略带腼腆的罗杰,这一次极具创造力,带给观众一场身临其境的浸入式体验。
摄像机好像一个沉默的追随者,让观众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感受——同时从第三视角和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故事,出乎其外,入乎其内。跟着主角穿过障碍,突破敌人的进攻,漫天炮火中匍匐前行。
这看似短暂的8小时,更像是充满八十一难的取经路。不仅有敌人,埋伏,意外,更要和时间赛跑,突破极限。桥倒了,车坏了,朋友离开了,遇伏,敌友难辨,信任被践踏,语言不通,都是生死考验,一镜到底,容不得观众放下警惕。
(二)用技术传递情绪,客观镜头表达情感与思绪
著名导演马塞尔·卡尔内说过:“构筑影像时,我们得像绘画大师对待画布般,考虑其效果和表达方式。”
电影仅有炫目华丽的长镜头,还不足以吸引人,需要起承转合,烘托铺垫反衬。
1.场面调度
系统化场面调度包括15种元素:(1)对比最强的区域(2)灯光风格(3)镜头与摄影机的距离(4)镜头角度(5)色彩(6)镜片/滤镜/底片(7)对比次强的区域(8)密度(9)构图(10)形式(11)景框(12)景深(13)演员的位置(14)表演位置(15)距离关系。
由于大篇幅的长镜头,虽然会刻意减少丰富多样的镜头语言;但《1917》拥有其他战争片,所不能比拟的诗意美感,源于优秀的场面调度,充斥影片全程的构图的美感:
比如,途中两位主角偶遇被击落的飞机,缓缓划出的完美的斜线;主角还在发楞,下一秒,致命的危险,随着这条消失的斜线突然转折,冲出平静遥远的画面,飞速冲向主角和观众。观众因为沉浸在画面中,冲击感更强烈,也更能恍然醒悟——
战争之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只作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大家都是主动或被动参与者,最终都成为了受害者。
2.光与影:
后半段男主Schofield独自突围的长镜头中,当他望向门外,无情的炮火竟然照亮了绝望的黑夜。明亮如白昼,照亮了男主前进的道路,却是条漫长的看不到终点的死里逃生之路,前行一步都是致命——男主无处遁形。光与硬的强烈冲击,制造了希望和绝望共存的极端氛围。
当Schofield为了保命,不得不动杀心,突破数个敌人的防线的时候,镜头巧妙把他全程藏在了黑暗中——这一刻心理被黑暗包围的他,不再像他。这种隐秘的黑化,留白十足。
3.配乐:
《1917》不单完美还原战争场景的音效;更是为多组动线似曾相识的长镜头,搭配了不同节奏,情绪不一的配乐。观众全程都被锁定在情境中,音效与剧情的无缝连接,也能预示将要发生的事。
电影差不多有90分钟都在路途中,长镜头靠音乐,更加区分鲜明,错落有致地排列起来,不再单调枯燥。刺激紧张程度不断递进,从紧张到恐惧再到最后的激昂,情感都不一样,主角的动作因为音乐的烘托,更加体现出情绪的转变。观众跟着音乐心潮澎湃,戛然而止的时候,更加紧张期待续剧情的反转,下一秒的考验是什么。
4.色彩
受限于主题,虽然都是昏暗的色调,依然充分展示了残酷战争美学。偶尔片刻的轻松,总是不忘在一片残垣断壁中,寻找自然的生机。水中漂流的凋零的花瓣,虽然下一秒就是水中的捐躯的士兵。片头引入的自然美景,结尾呼应的相似场景,用美好作为反衬,让人感受到比刺激血腥的直接战争场面,更强烈的冲击。
(三)靠“一镜到底”成功吸睛,舍弃的镜头算是败笔吗?
梁文道对《1917》的观点,代表了一类人的评价:为什么要这样拍?
这部电影更像是一次角色扮演游戏。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在里面产生出什么情感。人物太过单薄,尽管我们身临其境了,但是身处其中的所有那些平凡的士兵们,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一个士兵在当时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有不太一样的感受:
也许一镜到底,是舍弃了表达每个个体更丰富的感受和心理的镜头,但长镜头随着运动轨迹,大量的对话,其实充斥着非常丰富的信息量:个人的经历,家庭,成长,在这不平凡的一天里的情绪,所展示的人物的性格和人性,含蓄巧妙,让人物形象非常饱满——一定是细思之后,才会立体。
包括两个少年在内,所有出场的角色,都是普普通通,没有开挂的人,绝不是大英雄。
在流畅紧张的叙事中,没被断舍离的慢节奏特写镜头总会让我忍不住去思考:
比如Blake发现牛奶,愣住了——突然看到久违却又是熟悉的日常之物,一时的呆滞。那一刻,一定想起了谁,也许是家,也许是妈妈。
刚上路,他们就被路上的铁丝网扎破手——大概是这一刻的疼痛,才能真正感知到,这是个无比艰难的人物,稍有疏忽就会被危险淹没。
如果一开始只是出于士兵完成任务的忠诚,在朋友牺牲后,他恳求其他人帮助,硬生生将车推出泥潭。那一份迫切和使命感,太让人难过——毕竟朋友才刚刚失去生命,1600人的安危,都在他一个人身上,他也只有他自己了。
一旦联想起来,1000个观众就会有1000种感受,丰满起每个人物。
(四)温情的片段,全片反战思想的最完整的精华部分
同是战争片,《血战钢锯岭》更血腥冲击,惨不忍睹。《1917》完全在少年都可以接受的尺度里,不用大量血腥的镜头和骇人的残酷景象,一样让你感受到战争是什么——
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上一秒谈笑风生,下一秒天人永隔。
战争绝对是放大对陌生人恶意的最严重的方式,害人害己。
火海中走出来的绰约的身影,敌友难辨,为什么犹豫——主角轻易不想滥杀无辜;对方就是最好的反例,不管什么,先下手为强。
Schofield拼杀之后,遇到他国的平民姑娘时,我觉得他的身心已经达到崩溃的极限。然而就是实力悬殊太大,语言不通的两个人,反而可以和平对话:连比带猜,小心翼翼地传递出信任。这个姑娘也勇敢地传递出自己的善意。
明明说着各自的语言,却仿佛毫无障碍,交流自如。一个婴儿的声音,让这一切更加梦幻,仿佛战争都远离了。Schofield给这个喜欢他的小婴儿温柔地唱了一首家乡的童谣,还给这个失去妈妈的小家伙留下了口粮——就是前文提到的发现的牛奶,你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有安排,什么都不会多余。
这短暂的交集,片刻的闲暇,给这个几乎绝望的年轻人更多勇气,打开那扇门,迎接残酷的现实。
电影几次用了不短篇幅去描写战士们的歌谣:前线打响最后一站的早上,在攻击之前,大家都在平静地听着那首讲述回家和团员的慰藉的歌声。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电影《他们已不再变老》——
是呀,在保卫祖国之前,他们只是人生刚刚开始的充满希望的少年,然后他们停留在了十几岁。
(五)残酷现实 VS 人性底线,何去何从?
战争本就是无数普通人参与其中,战场也是人生活的地方,或者说,是无数普通人活着的地方。
在极端环境下,三年战争,大部分的士兵都在呈现一种,严格执行背后的麻木和茫然,他们面对生离死别已经习以为常,恐惧,害怕,悲伤这类人类的基本情绪,几乎都被磨灭了。
消遣的方式,虽然简单粗暴,只是在偶尔行径过程中的闲暇里,随手拈来的段子,互相调侃。战争中,大概只有这种最无须遮掩的初级直接的快乐,才能特殊治愈和放松吧。但对战争的共同反感,还是巧妙地融合在大家侃天侃地的吐槽中。
战争带来的忐忑不安,前途未卜,精神紧绷,自身难保的恐惧感。越是岌岌可危,下一秒又会雪上加霜,遇上敌人,时刻不能掉以轻心。在极缺乏安全感的环境,偏偏又要相互信任,才能胜利,才能转危为安,才能存活下去。主角一路上的经历,也在展示战争是如何消磨人性,消沉意志,怀疑人心。
有些人,善良的一面,终究在无止境的绝望重复杀戮中被掩埋。
Blake救了飞机上的飞行员,出于人的本能;飞行员却恩将仇报——就是因为敌对的立场。两个人因为善意和恶念,都失去了性命。
但难能可贵的是,像Schofield和Blake这样的人,每一次生死赌博都选择了先相信人性。那潜意识的犹豫,而不是不假思索的攻击,就是人心向善最好的诠释。
我很喜欢这部非主流的战争片,有那么一点像《美丽心灵》给我的感觉,不晦涩,不那么厚重,不残酷写实,还有温情向,但他确实深深打动了我这样的非战争片爱好者,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平息。
在这种环境中,能坚持下去,靠的还是人性最可贵的地方——信任,同理心,勇敢,迫切的信念。
天助自助者。命运会帮助那些即使毫无希望,也没放弃努力的人。
大结局的高光时刻,上述的信念支撑他进行最后300码奔跑。他就像《阿甘正传》里永不停歇,绝不动摇跑下去的阿甘,不是不害怕炮火纷飞的正面战场,而是战胜了恐惧,疲劳,一往无前。
这一刻的音乐,甚至像一个人史诗,悲壮,荡气回肠。
影片结尾,客串的卷福,告诉Schofield,希望是危险的。结合背景,对胜利的贪婪,欲望和利益,确实,怀抱这样的希望,让人丧失理智判断和人性;
但像主角这样,对人事物,对一切,对未来,没有忘记充满希望,这才是人性宝贵的地方。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平均年读110+本书。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愿意写深度思考后剧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