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以点绘面,这部独出心裁的战争片是怎么做到的?

以点绘面,这部独出心裁的战争片是怎么做到的?

作者: 门非 | 来源:发表于2020-03-13 20:44 被阅读0次

 如果看过对《1917》的评论,我们会发现,作为获得奥斯卡多种奖项提名的《1917》却是褒贬不一,一镜到底在给这部电影带来特别的视觉体验时也备受质疑,今天我仅以我个人的观点,来谈谈《1917》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因为拍摄手法引起巨大的争议,这应该说是一个好现象,本电影并没有采取与其他战争题材电影的趋同的做法,采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是一种巨大的尝试,这种手法在拍摄方面绝对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对于电影的表现呢?可以说全电影采用伪一镜到底的手法确实会让人在某些方面过于紧绷难以代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表现战争的压抑的情绪,采用伪一镜到底的手法可以说是成功的,统筹全篇,确实因为这种表现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一战的特别的体验。

电影从斯科菲尔德坐在树下开始经过重重困难到最终重新坐在树下结束,全电影的影片条理可能是简单的,但电影对声音,对战争的律动的把握却是相当出色的,全片的节奏是起伏有致的。紧张与压抑充满了电影的前期,但紧张中又把细微的声音展现的淋漓尽致,完全将战场的压抑、残酷体现的淋漓尽致,彻底展现了战争的本来面目,前期伪一镜到底的设计使电影的节奏加快,更能让你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焦虑,而这一切全是为后期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当眼看前面压抑紧张的传信将化为泡影,最后斯科菲尔德冲上战壕的焦虑的情绪便能在我们心里爆发到了极点,这种浩大战争下小人物的无力感与抗争精神完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而最后将军对“唯有战到最后一口气,战争才会结束”的言论可以说是《1917》最高妙的一点之一,将每个观影者的情绪渲染到极点,从拯救人命的欢乐结局瞬间跌落谷底,一种回归平淡无力感的落寞,点燃了每个人对战争的沉思。

由于一镜到底的原因,《1917》对于其他的人物塑造很多是仓促的,对事件的处理很多处也是同样,在斯科菲尔德前往前线的路上穿插了很多耳熟能详的简单的故事,例如“导致布雷克死去的典型的蛇与农民的故事”,“士兵一起帮忙推车”“斯科菲尔德与妇人的故事”可以说《1917》并没有将每个故事讲述到位,它没有采用剪辑的手段,使这一切似乎都发生的太过于巧合,以致更多了一丝拼凑之感,甚至有些审美疲劳。

没有更多的新型元素的穿插是一个会被诟病的点,但我想说的是,从它要展现的主题来讲,《1917》已经讲好了它要讲的故事。伪一镜到底的镜头处理使得故事无法铺开,但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反而体现了战争。

这是一篇讲述战争下小人物的故事。被遗忘、片面的观察是每个小人物在战争中的必然结果,对于整个时代而言,每个人不过是时代中的一粒灰尘,与时代相比,他们是没有发言权的,没有时间去回忆,而通过短暂的一言,反而更使我们联想到他们的过去,联想到每一个时代中的小人物的过去,联想到无数细小无助的命运交织在战场上,战争的残酷、被时代压缩的人的渺小。以渺小的一点入手绘制了战争宏大的残酷的面。而这一切,远不是细致的刻画与讲解能给我们带来了。剪辑有剪辑的好处,但用于表现《1917》独出心裁的表现战争的切面,仅以我个人的观点,这种手法有其独到之处的。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后期斯科菲尔德到达前线时士兵上战场时的唱歌绝对是全片的点睛之笔,这是压碎我们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以说是串联前面全部电影情绪的一根丝线。在穿过危险的防线后,几乎精神崩溃时,斯科菲尔德听到了士兵们这样的对家乡的思念之音,这是激起全篇反战情绪的高峰,而后面将军的话更是使战争蒙上了一种荒诞的气息。

正如之前搭车的长官警告斯科菲尔德“要在人前告诉将军停止战争,因为有些人就是想打仗。”,这点完全符合了一战的气息,其实即使是将军又何尝不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呢?编剧对这一点的精确把握,完全带动了战争的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使小人物命运的悲哀更是达到了极致。

经过了漫长的跋涉,当斯科菲尔德坐在前线的树下,他的心绪还会和以前一样吗?也许他会给布雷克的母亲写一封信,也许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

那些在历史中的无法掌握命运的小人物,或许悲哀,但他们也有血有肉,或许无法改变什么,但他们也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生活的痕迹。

他们的光辉拼凑成了我们的道德,他们的血肉垫实了我们脚下的道路,或许历史将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但至少,我们应该在心里给予那些顽强的生命以崇敬,应当记得他们也曾活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点绘面,这部独出心裁的战争片是怎么做到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yy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