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传统为5.3]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孔子评论宓子贱,说:“这人是君子呀!假若鲁国没有君子,这样的好品德是从哪里得来的呢?”
【老彭有话】孔子评论说,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有人和我说鲁国没有君子了,他不就是一个吗?
上面两章孔子嫁女可算做是孔子本课的导入,是在评价自己的“家人”。那下面孔子要来评说他的弟子了。
【注释】①子贱(前521或502—445年),宓(fú)不齐,字子贱,春秋鲁国人。孔子赞其为君子。七十二贤人之一。曾为单(山东荷泽)地方宰,以德治民,功绩卓著,为后人传颂。《史记》评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5.4[传统为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①也。”
【译文】子贡问道:“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道:“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道:“什么器皿?”孔子道:“祭台上的瑚琏。”
【老彭有话】话到这里,子贡坐不住了。老师,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子贡,你就好比是一个高贵的器具。器具?子贡想,我怎么就成了一个器具了呢?那您觉得我是个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就算你是个瑚琏吧。
姑爷公冶长、侄女姑爷南容、君子子贱。子贡不知道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地位排在什么位置,故有此一问。但孔子给出的答案也很有意思,“汝,器也”。孔子明明说过,“君子不器”。如此推导,那在他心目中,子贡就不是君子。
孔子老头,坏着呢。
孔子对颜回的喜爱从不讳言。但是对子贡和子路却总是极尽揶揄之能事,有时我们都觉得老头有点过分,觉得是对子贡和子路的心理蹂躏。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爱之深督之切。再换一个角度,就是日后编《论语》的这些人也在以此表达他们对子贡、子路的另类情怀。
【注释】①瑚琏,祭祀台上盛放祭品的器皿。
5.5[传统为5.5]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道:“何必要口才呢?强嘴利舌地同人家辩吵,常常被人讨厌。不知是否有仁,为什么非要去逞口舌之利?”
【老彭有话】有人对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够仁,只是口才不好。孔子说,逞口才有什么?专门替人去吵架吗?那是多让人厌恶的一件事。
要是知道那人是“仁”人,还可以和他说上几句。要是不知那人是否有仁,你和他多费什么话呢?
在孔子的心目中,“仁”处在一个非常高的层次上。应是一个君子成长、向上的追求目标。子贡只不过是个“器”,那冉雍怎么会当的起“仁”这个字?而谈话者还无意中触及了孔子的另一根神经,那就是“佞”。孔子一直提倡“慎言”、“讷言”,最不喜的就是“佞”(多言多语)。
【注释】①雍,冉雍(前522—?),字仲弓,现山东菏泽人。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为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孔子对冉雍一直赞不绝口,以为“雍也可使南面”。“……贤哉雍也,过人远也。”后世的荀子也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②佞,能言善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