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大道理却做不到,或者缺乏执行力,归根结底,是两个原因:
——要么你并不是真的懂这些大道理。
——要么你对大道理能带来的结果并没有迫切的渴望。
小的时候,父母总是跟我们讲一大堆大道理,吃饭的时候讲、上下学路上讲,考前考后讲……完了还不忘带一句这样的结尾:“你现在还小,不懂,长大了你就明白了”。那时候我特抵触特反感,尤其在青春期,凭什么你们大人认定了我们就不懂?成年以后,发现,原来当年我以为懂的大道理,其实并不真的明白。
比如读书这件事,小时候父母总劝我们:“现在不多读点书,长大了你就没时间读书了”。,可是读书哪有游戏好玩?哪有花前月下振奋?哪有看电视快乐?再说了,人生那么长,怎么就没时间读书了?想读的时候就可以读啊。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明白了——绝大多数人人生里博览群书的时间,真的就是从小学到大学这段时间。
因为工作以后,白天压力大,晚上下班回到家又只有那么几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吃顿饭,追个剧,刷个手机差不多就到睡点了。有娃的就更别提了。心中反复默念:向天再借48小时吧!
即便买了Kindle,但真正使用次数寥寥无几(比如我,装逼多于实用)。
真心悔过:那无数个寒暑假都操蛋了吗?多自由多宝贵啊!
工作中,为什么有的人总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一下子就找准正确的切入口,建立起一套靠谱而缜密的思维框架,为什么有的人就是左右徘徊,钻了无数个牛角尖也还是一脸懵逼茫然不知所措?这种精准的SENSE到底是怎么培养的?
有的人在饭桌上总是话题不断,段子加持,而有的人只能尴尬跟随,应声附和,这种社交差异又是哪里来的?
有人花了5分力气就把事情做到了8分完美,还有闲暇在咖啡间的落地窗前欣赏风景,有人拼了全力用尽毕生知识都交不出一份像样的PPT,这种效率的差距又是哪里来的?
我不敢说这全归功于读书,也有读书读呆的,走不出象牙塔的,海龟海带闲赋在家啃老的,但是阅读,总归给予了我们很多间接的经验可以汲取,很多陌生的领域得已见识,扩大了我们有限的人生的认知范围。
读书,不一定能让你变得多好,也不一定能发财,但不读书,你很难仅凭天赋建立一个广阔的思维框架,你很难拥有那种迅速切入其他领域的直觉,你很难和一个任意的陌生人山南海北地聊天博取好感,你很难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在内心里给自己保留一份体面。
这些道理,6岁、10岁时我们不会懂,现在我们正在说给孩子听,希望孩子懂。
这些道理,年轻时我们没当回事,到时候再说。到了一定时候,想捡拾已嫌晚。
父母会说那些大道理,是因为太多的细节超越了你的当年的认知范围和经验,没法一一解释给你听,只能用抽象的东西来概括。但正是这些今后时时刻刻和你相处的细节,让你兴奋或者让你恐惧的细节,才是大道理的指引所向。
现在,你听到或看到一个大道理,想想自己将如何和它背后的细节相处,然后,为了今后会因此出现的那些得体而美好的画面,去执行,去追问,去坚守!还不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