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开复
摘录于2019年5月
我想,那就是来自我内心深处的声音了。当一个微小的火种慢慢地在心里闪烁,最终蔓延成为燃烧的火焰;当一个并不清晰的潜意识渐渐地野蛮生长,成为了明确的意志;我想,这就是做出改变的时候了。这和我此前很多次的人生经验相似,每一次放弃,都有争议,都有挣扎,都有留恋。但是最终通过理性走向平静,我深刻地知道,每一次放弃与选择,都是“舍”与“得”的对应。但人们只有倾听内心的声音,真正做到“舍弃”,才可能让自己全力以赴,到达心中的下一个“理想国”。
很多的中国青年都在不同的场合问我,怎样才能拥有选择的智慧? 我的答案就是,反复叩问自己的内心,向人生更远的方向看去,而不是被眼前的喧嚣所迷惑。 正如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经劝慰年轻人的那样,“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就是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有了这次印象深刻的答辩,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我也更加关注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我知道,只有多读书,多查阅资料,多了解历史,才能真正深入一种文化的内核。
简直不敢相信世界上竟有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做,对艾伯特老师来说,不会增加任何收入,但我知道她和其他很多美国老师一样,并没有仅仅把教师当作一个糊口的职业,而是当作一项事业。他们唯一想做的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 a difference(制造不同)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
我对着电脑,又是一阵狂笑。年轻时一起经历的青春岁月,是那样的快乐和美好。人们离开大学,有着各自的生活轨迹,但是回首很多事情时,现今一切的快乐似乎都无法取代当时那种单纯的快乐。因为,我们当时是那么的年轻、无畏、美好。
我深深地体会了那句话:“You are good at what you love; you love what you are good at.(兴趣就是天赋,天赋就是兴趣。)” 著名记者怀特·霍布斯说,“成功就是当你醒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年龄多大,你很快从床上弹起,因为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做你爱做的、你深信的、你有才华做的工作。这工作比你个人伟大、神圣。你迫不及待地要起床,跳进它的怀里。”
著名的哲学家伯里克利(Pericles)曾说过,“一个有思想,但是不能表达的人,如同自己没有思想。”
曼·罗兰曾经说,“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因为等待机会者没有看见机会到来,而且机会过来时,没有一伸手就抓住它。”我想,如果我没有主动出击去把握潜藏着的机会,很可能,我会与自己的理想失之交臂。
如同一句著名的英谚,“The richest man is not the one who has the most,but the one who needs the least.”(最富有的人不是拥有最多的人,而是需求最少的人。)这位老人让我见识了真正的“无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