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认为纳粹早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在倡导个性独立的现代,重返故土在他们眼里只能算得上是一句饭后笑谈。
但是,社会生活中,总有些人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中跌跌撞撞地成长起来。在他们的心中,荒芜多于平原。无根漂浮,得不到身边人的观注,就算是垂怜讨好亦无法成为小团体中的一部分。仿佛,他们永远都是被孤立的一方,坐在自己的小船上,漫无目的地漂浮在大海上,任何一处的港湾都不允许他们暂时性的停靠。
无尽漂浮的背后是迷茫,是渴望被认同的存在感。文格尔那三节课“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行动铸造力量”,开始让他们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从而成功地将班级大部分人聚集在一起。在这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会因出身、信仰、家庭环境而受到人的歧视。处处可显得漠然开始退至幕后,随之而来的是互相帮助、向“弱者”伸出援助之手的“友善”的团体。
也是在这一刻,终于有一处港湾接纳了小船,蒂姆不再成为永远被忽视的一方,开始得到周围人的肯定。特别是在大楼上画出图腾之后的时刻,存在感达到了顶峰。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互相夸耀中,人们的存在感进一步得到提升,那些原本整日玩乐或是麻木工作度日的空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填充,自我价值感知度得到提升。一些拥有主见但不太坚定的人们也开始被同化,沦为“纳粹”的一部分。
甚至在最后,就连老师赖纳·文格尔都开始享受作为“纳粹头子”的生活。一切被肯定,哪怕是随意的一句话,都会迎来讲堂之下学生的赞美和欣赏。沉沦之后,他都开始忘记自己是在给学生以身实践,让他们懂得“过去的一切,只需要一个契机就会卷土重来”。
“黄粱一梦”清醒之后,他开始试图将学生们拉回理智的现实生活。幻想泡沫的崩灭,所带来的是面对现实的残酷。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种直面现实痛苦的勇气,比如蒂姆就选择永远沉睡在自己的幻想中。
剧终部分警车背后的“浪潮”标志,更是显示出部分人们不愿清醒的现实,所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空虚,自己价值感知过弱的现实。
正如历史教师罗恩·琼斯所说“这个实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孤独、缺乏家庭的温暖、集体的关心,缺乏对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即使把这个实验放在今天,也会得出同样的结果……”
就算是在今天,缺乏自我信仰的人仍不在少数,这也是许多人整日昏晕中度日的根源。所以从众才会成为大部分人的选择,害怕被成为独自的一份子,从而缺少自我开拓的勇气。
如何在从众和自我中寻找平衡?这条路还有很长要走。
网友评论